一項來自于某咨詢服務機構的調查顯示,在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職場人士中,認為壓力高于去年者,中國內地人士占75%,列第一位。
不知從何時起,“壓力山大”成了都市白領的流行語。許多人甚至形成了與壓力“相依”的習慣,認為“有壓力時覺得累,沒壓力時覺得可怕”。“壓力山大,幸福在哪里?”網友就此展開了討論。
“元芳,壓力山大,你怎么看?”
為什么今天中國人“滿足多反而抑郁大,享受多反而幸福少,安寧多反而焦慮重”?很多網友借用當下最流行的網絡熱詞在微博上發問:“元芳,壓力山大,你怎么看?”
一項內容為“月薪多少會讓你在相應的城市生活不惶恐”的調查顯示,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需9000元左右,成都、大連等二線城市則在5000元上下浮動。某網站調查發現,80%以上的企業存在員工經常加班的現象,職場人僅三成能享受帶薪休假。
網友“奶茶899”告訴記者,工作非常忙,壓力也非常大,這幾年一直沒有好好休過假。“今年終于有機會休個長假,但每天還是到點就醒來,總怕自己因為休假工作被別人代替,最后提前結束休假去上班。”
專家指出,一定的壓力可以產生動力,但壓力過大則會產生負面作用。有統計顯示,我國每年過勞死亡的人數達60萬,巨大的工作壓力是導致過勞死的主要原因,越來越多的人已處于處于“亞健康”狀態。
壓力從哪里來?
網友“周末呆在家”認為,“對于處于事業‘爬坡期’的許多人來說,‘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工作’的現狀讓他們不得不面對住房壓力、子女教育、職場競爭等問題,既承擔著養家糊口的責任,又要面臨醫療、養老、教育等福利保障不夠完善,所以個人肩上的擔子顯得尤其沉重。”
網友“半首情歌”說:“壓力首先和個人欲望有關,如果以一種‘比’的眼光去看別人和自己,用簡單的‘窮’‘富’來衡量成功與否,內心欲望不斷膨脹,壓力自然就形成了。”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胡穎廉分析,人們之所以感到壓力大,原因一是來自物質保障方面,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總體有待完善,人們對醫療、養老、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問題缺乏穩定感,因此努力將未來收益“折現”到當前實現,其代價就是透支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壓力也來自精神方面,當前社會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貧富差距擴大,不少民眾產生‘相對被剝奪感’,群體性焦慮情緒嚴重,這加劇了急功近利、膚淺急躁的社會氛圍。”胡穎廉說。
向壓力說“不”,尋找我們的幸福
普遍的壓力形成了普遍的焦慮,令幸福感下降,互聯網上掀起了一場關于“尋找幸福”的討論。
網友“白狐之戀”說:“幸福在哪里?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幸福之于每個人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網友“小貓喝coffee”說:“生活回歸幸福,既需要政府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環境,給人們以希望;也需要每個人降低自己對物質的追求和對金錢、權利的欲望。”
胡穎廉認為,從根本上講,要健全保障體系,提高個人抵御各類風險的能力,同時還要解決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防止出現焦慮心態。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引導人們回歸理性、平和的生活方式。
武漢大學社會學博士魯良指出,應疏浚社會成員的階層晉升通道,防止階層固化,重塑社會價值體系,建立科學的社會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