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咬人 80后血肉模糊”“教師與老人搶座 血濺車廂”“為搶座大打出手 喋血地鐵”……這些頗顯血腥的題目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日前發生在廣州地鐵的一起真實事件。
68歲的紅十字會退休老人與28歲的青年教師,因為搶座位而爭執沖突,老人的鼻子被打破,青年的耳朵被咬掉一塊,現場鮮血淋漓的照片被發到網上,引起網民高度關注。
據現場目擊者描述,由于雙方打斗過于激烈,周圍乘客無人敢上前制止。老人一直將青年按在座椅上動彈不得。直到到站后,方才由乘務員將兩人送至派出所處理。
“為什么不能讓老人一下呢?”“為個座位就大打出手?以后誰還敢坐地鐵啊?”網民的痛心和焦慮代表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心聲。不少網民都說,乘車禮讓老人是應該的,但不贊成老人用“動手”的方式回應“不讓座”。
無獨有偶,今年8月,浙江杭州已發生一起因男青年未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而被扇耳光事件。據媒體報道,當一家三口上車時,司機已通過廣播呼吁給有需要的乘客讓座,坐在婦女跟前的男青年抬頭看了一眼后就低下頭去。后來,因旁邊座位有人下車,婦女終于得以坐下。其夫怒不可遏,扇了男青年5個耳光,打得對方鼻血直流。
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在百度上搜索相關網頁竟有140萬條之多。而同期上映的陳凱歌新片《搜索》竟然也是以一起“不讓座”引發的網絡“人肉搜索”事件為主題。
有評論稱:“那小伙子挨的五記耳光,不僅打在他的臉上,更應痛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上。”盡管不少評論將焦點對準“不應用暴力來執行道德譴責”,但事件的起因:有需要的乘客得不到讓座,仍舊橫亙在不少人心中縈繞不去。
中國各大城市的公交車和地鐵,基本上都會設置“老弱病殘孕”專座。給有需要的人讓座,列入小學教育中也已行之有年。盡管如此,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孕婦尋求讓座遇到困難似乎仍具普遍性。
在一些婦嬰育兒論壇上,記者看到,不少孕婦都在討論“坐公交車或地鐵沒人讓座怎么辦?”在其中一個論壇的主題帖子下,98個回復中,約7成孕婦表示“對沒人讓座無可奈何”“沒什么辦法”。約3成孕婦說,懷孕以來基本未遇到讓座。僅有不到2成孕婦表示,會主動開口請求別人讓座。
這令不少孕婦存在抱怨。“抱怨、憤怒的情緒,可以理解。但讓座與否,畢竟是道德范疇的問題,不宜用法律去強行規定。”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說,“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幫助孕婦,這方面不妨向其他地方取經。”
記者發現,臺灣地區的捷運(地鐵)在這方面的做法別具創意。據媒體報道,臺北捷運公司和衛生部門合作,從2007年9月起發行“博愛識別貼紙”、“你讓座,我好孕”胸章等識別物,老弱婦孺可以免費索取,置于身上提醒他人讓座,迄今已逾5萬份;捷運車站還采取每十五分鐘廣播讓座宣導;若乘客需要他人讓座,也可按車廂內通話鈕,請駕駛員廣播提醒。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面對不一定能盡如人意的讓座問題,也有不少人表示,應該調整心態,以感恩的心銘記好心人的善舉,對不愉快的事不必過于在意。上海白領潘女士就是其中一位。
作為一位年屆不惑的“準媽媽”,潘女士從懷孕四個月起就在微博上記錄“讓座日記”。100天來,她已記錄了60多位給自己讓座的好心人,網友轉發過萬次。潘女士說,她每天上班單程要近2小時,在地鐵、班車上能夠坐到座位,對她而言意義很不一般。
記者看到,盡管篇幅不大,但潘女士的日記還是透出濃濃的感恩之心。例如“9月14日,第60位讓座好心人(他工人打扮,甚至衣服鞋子也不那么整潔,但一看到我一句話也不說就立馬起身站到一邊靠著欄桿,我還都沒來得及說謝謝。也許,有些人生性靦腆不善表達,但善良慈悲之心永在)。”
“你們每一個,我都記著,謝謝你們!”潘女士說,當事人也許不知道這個微博的存在,但希望借此將更多正能量傳遞出去,鼓勵更多人幫助他人。
很多網民說,這是當事人的“幸運”,更是城市溫暖與社會善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