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月8日,微博上的一張照片刺痛了許多人:廣州地鐵里,一位老人和一位青年因為讓座等問題,相互扭打,老人咬傷了青年人的耳朵,血流一地。
陳凱歌的電影《搜索》就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現(xiàn)實甚至比電影來得更血腥更殘暴。杭州K192公車上,一個男人連扇一個小伙子5個耳光,小伙子被打得鼻血橫流,鏡框也被打飛,斷成幾截,挨打的原因是他沒有給這個男人抱著孩子的妻子讓座;上海地鐵中,一個男子辱罵一個女子,并把前來勸架的另一男子打傷,因為該女子沒有給人讓座;濟南公車上,一位帶小孩的母親扇不讓座男子耳光,還揚言“替你媽教訓你!”
讓座,本是相互幫助、發(fā)揚美德的事。但是,一些人憑著“應該讓座”和“維護美德”的正義感,在公共場合罵人、打人。社會美德能以一種更冷靜、更有效率的方式維護嗎?難道“生氣”已經(jīng)成為國人生活的常態(tài)選擇嗎?
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在一個法治軌道上的社會里,人是有權利生氣的。她的犀利發(fā)問:“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曾經(jīng)震動一代中國人。今天,我們再次向社會發(fā)出提問:“中國人,你為什么愛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