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格爾蘇木測控現場,兩名工作人員在調試高空監控設備。
本報記者 王君平攝
核心提示
神舟九號飛船按計劃將于6月29日返回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目前,主著陸場區各項準備全部就緒,只待神九歸來。
如果把載人航天比作一場天地接力,那么,著陸場系統就是關鍵的最后一棒。如何搜救飛船?如何保證航天員安全出艙?記者在主著陸場區進行了采訪。
6月28日,記者從主著陸場區指揮部了解到,目前主著陸場區各項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天氣氣象條件適合飛船返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總指揮、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副主任張海東說,經過前一階段的精心準備,主著陸區各參試單位職責分工明確,任務方案預案齊全,參試裝備狀態良好,物資器材保障到位,各項工作準備就緒,具備了執行任務的能力。
只要引導傘打開,航天員基本就能安全返回
據統計,飛船在上升階段,風險概率為36%,運行期間為10%,而返回階段在30%—40%之間。有人說,著陸場是個返回場,更是個風險場。
中國航天員科研中心副主任、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白延強說,飛船返回艙本身帶有“引導傘”,在距離地球表面20公里左右的高度時,如果以飛船自身下落的速度沖向地面,航天員著陸就如同從100層高樓上跳下。這時就必須依靠降落傘將飛船的速度降下來。只要引導傘打開,航天員基本就能安全返回。
飛船返回地面,一種是受控的升力式返回,一種是不受控的彈導式返回。歷次神舟采用的都是升力式返回,這種方式運行狀態穩定,落點準確,按程控指令降落,不會對航天員造成傷害。
“飛船距離地面大約1.2米時,安裝在返回艙底部的4臺反推火箭還將點火工作,使返回艙速度降低,減少了相當于10個地面重力沖擊。與此同時,具有緩沖功能的航天員坐椅在著陸前開始自動提升,從而使沖擊的能量被緩沖吸收。”白延強解釋說。
跟蹤、搜救、通信,保證“快速定位、快速到達”
在茫茫大草原幾千平方公里范圍的著陸區,如何快速找到飛船返回艙?
“從神一到神八,我們已經建立了成熟的跟蹤測量鏈。飛船沖出黑障區后,機載測象定位系統接收飛船發出的信號,確定落點坐標,引導空中搜救分隊。” 北京通訊與跟蹤技術研究所高工、神九主著陸場主任設計師呂斌濤說。
呂斌濤說,神八是晚上返回,神九是白天返回,白天搜救視野更加開闊。神舟九號的搜救模式也由神八任務的“空中搜索、地面回收”變為“空中搜救航天員,地面處置返回艙”,實現“快速定位、快速到達、安全出艙”的目標。
準確跟蹤測控、快速搜救調度等,還離不開通信系統的保障。呂斌濤介紹,通信分系統由測控通信、搜救通信和航天員通信等組成。
平衡內外氣壓后,幾十秒就能打開返回艙門
28日,被譽為“神舟第一開艙手”、主著陸場搜救通信專業技師李濤告訴記者,神九返回艙艙門正常打開最多3分鐘。
李濤說,打開返回艙的艙門需要專用的工具。如果外形沒有發生變形,能夠正常打開的話,操作規程要求3分鐘內打開。假如返回艙外形發生嚴重的變形,就需使用專門設計的破艙工具,按照艙體的機械構造來拆解,不會傷害到航天員。
“打開艙門最為關鍵的是平衡艙內外的氣壓。”李濤說,返回艙返回地面后,艙內氣壓增高。打開艙門前,首先是為艙內減壓。通過艙內外減壓閥,大約需要1分鐘才能達到內外氣壓的平衡。平衡氣壓后,只需要幾十秒就能打開艙門。
“艙門從外能打開,從內也能打開。”李濤說。
神九航天員將采取半臥位或坐位出艙
劉建中是著陸場醫監醫保副主任設計師,也將是第一個見到航天員的人。
在打開返回艙艙門之前,劉建中首先要觀察返回艙的外觀,燒蝕情況如何,然后通過舷窗觀察里邊航天員的情況。打開艙門后,他會詢問航天員的感覺和身體情況。如果有航天員體位不正常,比如說頭朝下倒掛的,要首先幫助航天員恢復正常的體位。
“楊利偉、費俊龍等航天員都是自主出艙,神九航天員將采取半臥位或坐位由醫護人員協助出艙。”白延強說,此前的太空飛行時間短,這次太空飛行13天,航天員身體系統已經適應失重狀態。返回地面,要重新適應重力環境。
神六航天員出艙用時31分鐘,神七出艙用時37分鐘。劉建中說,神九航天員出艙需要大約50—60分鐘,要通過坐立進行重力再適應。當劉建中感覺航天員可以出艙后,還要征求他們的意見,然后決定出艙。
簡短的出艙儀式后,航天員將會被抬到醫監醫保飛機上,脫下壓力服換上工作服,并進行醫學檢查。女航天員劉洋會由女醫生陪同,并設立單獨的隔離區。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