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卡成部分單位變相福利 藥販稱套現很簡單
醫保基金作為一項公共基金,關系到廣大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然而,種種跡象卻顯示,一些地方參保人員、黃牛、醫院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醫保卡詐騙的利益鏈。在這個鏈條中,三方各得其利,蠶食著醫保基金,加大了國家醫療保障成本,增加了醫保改革的困難和阻力。
如何斬斷醫保卡詐騙利益鏈?如何對醫院及醫務人員實行有效監管?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如何兼顧參保人員看病的便利性?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正是我們推出這組“醫保基金現狀調查”系列報道目的所在。
□醫保基金現狀調查(一)
本報記者余飛
謝穎把剛拿到手的社會保障卡放在一旁,開始在百度搜索關于北京市社會保障卡的信息。
不久前,謝穎在北京一家私立醫院謀得了一份護士的工作。盡管是在醫療機構工作,但謝穎對社保卡的功能并不是很清楚,她現在迫切想知道的是,這張卡能不能給她帶來額外的收入。
謝穎揉了揉眼睛,拿起手機:“媽,北京這邊的醫保卡跟家里的不一樣,不知道能不能刷東西。”
“你別亂用醫保卡,留著看病的時候用吧。”謝穎的母親劉女士在湖北省一個地級市的藥店工作,對于醫保卡的“特殊”用途,她再清楚不過。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實行醫保改革后,采取統賬結合的制度。醫療保險分為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兩部分,前者主要用于住院費用的支付,后者主要用于門診,其中個人賬戶可以累積、繼承。醫保卡作為個人賬戶結算的工具,是為支付參保患者門診治療、購藥之用的,但現在,這一制度受到來自藥店和參保人員兩方面的挑戰。
醫保卡成變相福利
《法制日報》記者電話聯系上謝穎的母親劉女士,從她在藥店的工作中了解到醫保卡變“購物卡”的一些內幕。
劉女士告訴記者,當地的醫保卡類似于儲蓄卡,個人參保資金和單位繳納的部分保費直接存在卡里,供個人使用。她所工作的藥店,在2003年、2004年的一段時間里,柜臺里經常有化妝品、美容護膚用品,“其他的藥店里甚至有電飯煲這樣的電器賣”。
“當時來藥店刷醫保卡買日用品的,多是中年女性,而且經濟條件還不錯。”劉女士說,一般而言,經濟條件差的不會用醫保卡買日用品,因為藥價高、看病貴,一般的群眾都把卡里的錢留著看病了,“倒是經濟條件好的常來刷東西”。
時間長了,劉女士逐漸明白為什么有人不在乎醫保卡里的錢了。
“曾經有個女的經常來藥店用醫保卡買護膚品,而且每次卡里的錢還很多。”劉女士說,后來她們才知道,這名女性就職于一家國企在當地的分公司,每個月醫保卡里都有1000多元。這筆錢,一小部分用來買藥,大部分都用來購物了。“我們總結了一下,刷醫保卡購物的人,工作單位的效益都很好”。
據了解,我國實行“醫改”以來,醫保卡里的資金屬于參保人員的個人賬戶資金,其來源一部分是個人繳納的參保費用,一部分是單位繳納的參保費。單位繳納的比例,根據各單位的效益,又有不同。
“效益好的單位交得多,這筆錢其實就是變相的福利。”劉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