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企業遇到的情緒不滿的員工比往常要多。一項針對我國6省市13177名職業人群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我國職業人群的焦慮和抑郁狀況較為嚴重,分別有25.60%、23.52%和1.58%的人處于輕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狀態。教師、醫生、公務員,公司和企事業管理人員、公安干警、服務行業從業者等都是高壓力人群。
職業生涯的提升和基本薪酬是最受員工重視的要素。但是在絕大部分公司里,員工認為恰恰是這兩方面缺乏公平和公正。
中國人才市場報告顯示,有44%的員工認為所在企業不能合理地應對人才問題,48%的員工評價公司對人力資本的挑戰能力一般或較差,45%的員工對其直屬主管的評價是一般或較差。近五分之一的員工坦言公司從未采取任何措施來體察他們的心情和滿意度。
職場中層管理者對下屬關心不夠,尤其是中層管理者和下屬之間的代際沖突,成為員工忠誠度不夠的重要原因。美世的調查顯示,有這種離職意向的雇員大部分集中在16歲到24歲的年齡層,比例達到了39%。
有人力資源專家分析認為,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提下,無論是金融、酒店、服務等等各個行業都出現了中層管理者稀缺的情況。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因敢想敢做迅速發展起來的企業不少在中層人才選拔上依然沿用了這一標準。經歷過艱苦奮斗和默默承受、一心拼業績的企業管理者對下屬的要求依然保持了過去的創業風格,要求員工在惡劣的職場環境下拼搏和隱忍。
更年輕一代的員工并不認同這一價值觀。代際沖突出現在職場。
今年,90后開始正式步入職場,相較70后、80后,他們有更多的自我主張。對于公司,他們要求更多,耐心更少。更加注重晉升和發展的機會。會迅速退出以謀求下一個更好的機會。
“現在的工人太現實了,旁邊新開一個廠,工資比我們每月高100元。一下四十幾個工人就全過去了。我這邊再長200元薪水,工人又全回來了。”
這是在南方不難見到的場景。低齡化的工人,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吸引度不夠的環境,甚至一百塊錢都成為工人離開的理由。
但是薪水,卻并非留住員工唯一的辦法。
調查顯示,能夠不斷激發員工興趣、提供及時認可和制定與外部競爭市場協調一致的激勵方案,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李 賢)
來源:工人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