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雅培奶粉被指吃出甲蟲,再次引發國人對洋奶粉質量問題的關注。事實上,這已不是雅培在我國第一次被指奶粉中出現異物。同時,近年來,除了雅培,多個洋品牌奶粉都曾經歷“生蟲門”,消費者在洋奶粉里吃出蟲子,儼然不再是什么新鮮事。
通過網上搜索可以發現,雅培去年12月就被曝出奶粉里有死蟲。去年9月,雅培公司以產品可能受到甲蟲污染為由,宣布召回在美國等國家銷售的品牌嬰兒奶粉。惠氏、多美滋、美素等品牌也曾被曝出奶粉里有蟲子。今年上半年,韓國每日乳業部分產品被檢測出含有福爾馬林,此前,美贊臣、雀巢等品牌奶粉曾曝出金屬污染、碘超標等。
“有蟲奶粉”頻現,暴露出我國對進口食品的監管仍有盲區。令人更加遺憾的是,盡管“問題奶粉”事件多次發生,卻始終未能促進國內消費維權環境的有效提升。對于消費者在奶粉中吃出蟲子,這些洋品牌要么“強硬”地聲稱產品沒問題;要么“打太極”說產品是否有問題需要被送到國外檢測,檢測確有問題才能賠償;要么要求消費者拿出“鐵”的證據,證明奶粉里有蟲子不是消費者保存不當造成的,甚至證明蟲子的國籍是奶粉原產國的;要么“態度傲慢”地致電消費者,開出“可憐”的索賠價碼。
毋庸置疑,目前,在奶粉消費領域存在“監管難”“舉證難”“索賠難”三大頑疾。誰來證明奶粉里蟲子的來源?顯然,舉證責任不該由消費者承擔;誰來證明奶粉究竟有沒有問題?顯然,不管企業怎么聲明,自說自話算不了數;合理的賠償數目是多少?顯然,即使消費者不懂法,企業也不能簡單地以退貨或換貨了事。
避免“問題奶粉”事件的一再發生,改變消費者維權難的現狀,至少要“三管齊下”: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進口食品的監管,比如,加強對原產地食品安全狀況的評估,加大檢查力度,實施嚴格的“問題產品”召回制度;需要盡快建立權威、公正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制定科學的檢測程序和標準,讓檢測成為利劍而非障礙,使“問題產品”無處遁形;需要健全法律法規,加大法律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對不良企業的懲罰力度,讓企業承擔更嚴格的責任,給予消費者更多的權利救濟。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