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濤在認真地寫板書 記者曹大鵬 攝
幾個學生兩位教師,一個小學校 記者曹大鵬 攝
孝感市孝昌縣小悟鄉筆架山村,是孝感市海拔最高、也是最貧窮的一個小山村。然而,在這個僅53戶248人的小山村里,近年來卻走出21名大學生,且沒有一個孩子因貧輟學。這一切的發生,不得不提到在此堅守了24年的山村教師——劉新濤。
24年來,劉新濤始終過著清貧的日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群孩子,勾勒出他年復一年的操勞。不曾氣餒,更沒怨言,他用自己的知識搭起孩子漫漫求學路,染白青絲將莘莘學子送出大山。
心中有桿秤
回鄉任教收入劇降不言悔
昨日,從孝昌縣出發,記者驅車25公里來到筆架山村小學。
眼前的劉新濤,頭發已花白,面容消瘦,身體羸弱,左腿有殘疾。他說,這是他孩童時患小兒麻痹癥留下的。
上世紀80年代,筆架山小學與許多農村小學一樣,老師多是“民辦”教師。隨著孩子們逐漸減少,一批批教師相繼下山。
那時,村里的孩子即便到最近的鄰村讀書,每天也要翻越 3.5 公里長的陡峭山路,穿過叢林,越過荊棘,還得時刻提防著野豬、毒蛇等野生動物的出沒。
一封信改變了劉新濤的命運。
1987年,在海口打拼多年的他,突然接到老家的來信,說由于條件過于艱苦,村里小學教師都離開了,希望他回去任教。
那時,憑著嫻熟的縫紉手藝,在外打工的劉新濤,一個月已經可以掙到一千多元錢,回去做老師,每個月只有十六元五角的工資。面對近百倍的工資差距,劉新濤再三考慮后,還是決定回去。
“好不容易從這山溝里奔出去,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現在卻回來當這清貧、寂寞的老師。”“不要誤了自己的前途,況且你的腿還有殘疾!”父母的反對、親友們的勸阻一起涌來。“村里的孩子缺人教。”滿懷鄉情的劉新濤說,村里窮,交通、信息都比外面差,孩子們再不讀點書,只有窮到底了。
這一回來,就是24年。
不能苦孩子
殘疾之軀籌資金重建校舍
這是一個貧窮的小學,只有兩間教室、7個學生。教室前有個小院,放著一個乒乓球臺。閑暇時,劉新濤會和孩子們打打乒乓球。
小院左墻角上,掛著一塊黑鐵皮。每天早上8時,清脆的上課鈴聲和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都會準時在這個寧靜的小山村上空飄蕩。
筆架山村支部書記劉柏成說,即便這個破舊小學,也是劉新濤爭來的,他是孩子們的“守護神”。
之前的筆架山村小學在一條山溝腳下,校舍是借用一間村民祭祀的危房,屋頂漏雨,四面透風。孩子們上學須經過有溪流的山溝,山溝上的小橋則是兩塊簡單的石板拼湊而成的,搖搖晃晃,十分危險。
于是,照顧孩子們的冷暖與安全也就成了劉新濤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教室的窗戶玻璃破了,屋頂漏雨,他便自己花錢買來玻璃安上,買來瓦片換上;每逢下雨下雪,他便早早地來到橋邊,牽著孩子們小心過橋。
1996 年初夏的一天,山洪突發。劉新濤抱著 10 歲的小學生劉杰走過石橋,突然一陣激流將他倆卷入水中。危急中,劉新濤奮力一托,將孩子送上了岸邊,自己卻被沖走了 20 多米,臉、手、腿上多處受傷。
校舍最后無法再修補了。劉新濤拖著有殘疾的左腿,拄著拐杖,去鎮里,跑縣里,爭取校舍重建資金。2004 年秋天,他終于爭取到了7萬元資金新建學校。
為加快工程進度,趕在冬季來臨之前讓孩子們走進溫暖的新教室,每天上完課后,劉新濤便拄著拐杖到工地上幫著挑磚、拎灰桶,手磨起了泡、肩磨破了皮。
村民們看著心痛,勸他歇一歇別累壞了身體,他說:“自己累點沒事,學校早一天建好,孩子就好了。”
劉新濤的舉動讓村民們很感動。村里的男女老少齊上陣,終于趕在隆冬到來之前,將新校舍建成。新校舍啟用剪彩那天,全村人都來了,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比過年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