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的人感覺值得買的新書越來越少閱讀功利化讓虛張聲勢的書火起來
目前,無論在實體書店還是網絡書店,賣得最好的書通常是有關人際關系、養生、成功、家庭教育等實用類書籍,而文學、哲學等培育心靈的書籍則少有人問津。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天際網,對172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平時主要閱讀的三類書籍分別是:專業書籍(46.6%)、生活養生書籍(42.1%)、社會現實書籍(41.2%)
其他類書籍按獲選率多少依次為:成功勵志(39.9%)、文學哲學(39.7%)、家庭教育(29.5%)、職場社交(26.2%)、童話漫畫(10.7%)、婚戀指導(7.7%)。受訪者中,男性占67.0%,女性占33.0%;80后占47.4%,70后占33.8%。
山東省濰坊市濰北學校李洪嵩老師表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網絡、電視以及各種娛樂方式不斷發展,大大占用了人們的閑暇時間,人們的讀書時間越來越少。
本次調查發現,最近一個月內,40.0%的人讀了1~2本書,31.0%的人讀了不到1本書,14.2%的人讀了3~5本書,7.1%的人讀了5本以上的書,另有7.7%的人1本書也沒讀。
電子閱讀已經成為人們主要的閱讀方式。55.5%的人選擇上網閱讀,30.5%的人使用手機閱讀,24.2%的人通過借書閱讀,11.1%的人通過別人送書閱讀,5.1%的人租書閱讀。通過網絡買書閱讀的比例(46.7%)已經超過從書店買書的比例(34.3%)。
上海的劉先生喜歡哲學類書籍,但他感覺這類書比較少并且質量良莠不齊。他還發現“虛張聲勢”的書越來越受歡迎,“比如投資理財、養生育兒、成功學三大類書籍不論在網店還是實體書店都是最火的。但是這些書真的有用嗎?看了‘成功學’,就一定能成功嗎?”
人們怎么看實用書籍火爆的現象?調查中,72.7%的人認為“人們注重現實利益,功利化閱讀明顯”;56.7%的人認為人們偏重書籍的實用性;54.2%的人認為社會發展快,對個人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28.7%的人認為人們無暇閱讀陶冶情操的書。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指出,目前人們讀書也有了一種“效益期待”。很多人愛讀實用技術類書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慮、著急的心態,他們覺得文學、歷史、哲學等跟思想修養有關的東西不管用。“實際上,閱讀折射出人生態度和趣味的問題。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在讀經典著作?”
調查顯示,受訪者讀書的最主要目的是出于“興趣愛好”(64.0%),其次是“學習知識”(62.1%)。接下來還有:擴展視野(51.1%);休閑娛樂(49.2%);獲得成功經驗(28.8%);尋求答案或方法,解決問題(27.7%);打發時間(23.0%);沒什么目的,個人習慣(6.3%)。
劉先生表示,當前新書質量越來越差,一些書籍不是故作“深奧”,就是毛毛糙糙,“有時我查資料基本上看個書籍目錄就可以了,其內容千篇一律,正應了那句話‘天下文章一大抄’”。
李洪嵩也發現,現在的書籍雖然種類繁多,但是需要讀者有“火眼金睛”來選擇,“像很多外文翻譯書籍裝幀精美,但一看內容就能發現是拼湊的”。
調查顯示,總體而言,56.7%的人覺得當前新書的質量“一般”,23.6%的人覺得質量比較高,19.7%的人覺得質量較差。
北京市教師張同冰感慨,新書質量越來越差的一個原因是,優秀的作者隨波逐流了,向功利化的社會“投降”了。“大時代應該出大作品才對,可是現在有幾部能流傳后世的作品?這是時代的悲哀!”
調查中,61.9%的人覺得當前值得購買的新書越來越少了,26.3%的人覺得跟以前一樣,11.8%的人覺得越來越多。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