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另一方面,咱先不說推不推厚不厚道,那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是沒法駁,而面子嘛,把面子當成一個托辭,我覺得不能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潛規則在這樣一個案例當中拿出來當成了好像是一個真理,一個規則,甚至可以推卸自己責任的東西,潛規則就是潛規則,我們不喜歡,要把它喜歡變成明規則就更糟糕了。既然說到面子的時候,其實有的時候面對老人,這五位老先生今年最年輕的都已經超過70歲了,按理說我們不應該去說很多非常嚴厲的話語,但面對如此荒唐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想說真是有點為老不尊了,這個“尊”就是學術的尊嚴和作為一個學者、一個大家該有的尊嚴。另外,給國家帶來很大很大的一個損失。
但是他們究竟態度怎么樣呢?我們不妨看看他們這兩天接受采訪時說的話。李勁松說:“我覺得銀行也糊涂,怎么就那么輕易的相信了他呢?唉,這事給國家造成的損失,我很傷心。”王文祥說:“我們(當事專家)沒有風險啊,因為黃金有價玉無價。我們不知道他會拿這個東西去貸款。”楊富緒說:“誰說是假的?現在誰能給這件(金縷玉衣)做定論了嗎?”史樹青的遺孀說:“鑒定是一個科學認識、逐漸認識的過程,誰也不可能沒有走眼的時候,十年前根據當時掌握的文獻和技術認為是真的,十年后又會有新的認識。”但是這個金縷玉衣、銀縷玉衣是買了一些玉片最后給串起來的,恐怕到24個億的時候的確荒唐。這幾位老先生可以說是權威準專家師爺在砸自己的徒弟和徒孫們的飯碗,因為你犯了這樣荒唐的事,其他你的徒弟和徒孫別人也不敢相信了,而且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們的古董鑒定的過程當中,其實現在已經成了大家心知不明這樣一種荒唐的現象。
不過說到這兒的時候就在想,我剛才給大家講過一個細節,當時是銀行已經懷疑了來跟他談,然后結果他出示了這樣一個金縷玉衣和鑒定證書之后又開始給他貸款。那在整個騙貸過程當中,這幾位老先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該不該承擔一些法律的責任?來聽聽法律專家怎么說。
(電話采訪)
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 許昔龍:
專家在本案當中,他事先并不是很清楚謝某要把評估報告作為騙貸工具,所以專家由于事先不清楚他有這樣違法犯罪的目的,所以你不好說他犯了什么罪。我認為不構成犯罪,不應該承擔這個刑事責任,這就是專家職業操守的問題,你評估他10個億、30個億,這恐怕是專家自由裁量的范圍,因為這沒有統一的市場標準來衡量。
白巖松:
聽完專家這個話的時候,心里稍微有點涼,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在道德的層面上來一些口水,讓幾位老專家有點難受,可是過去了恐怕也就過去了。那么這個事情真的能夠過去嗎?目前在我們的古董文物鑒定的市場,這樣荒唐的事情可一點都不少。來,咱們繼續向下深入一下。
解說:
視線暫時離開這件讓人哭笑不得的金縷玉衣,看看我們身邊還有多少價格昂貴的贗品流行?眼下,南宋官窯博物館的“壺王”就正在遭受激烈質疑,有專家把它鑒定委一級文物,另有一些專家卻聲稱:它是贗品。
(DV拍攝)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講解員 施嶸:
你根本就找不到這樣大器型的一件長沙窯執壺。
記者:
少見。
施嶸:
對呀,所以叫壺王,你說是不是?
故宮博物館研究員 楊靜榮:
我們判斷就是說基本上應當是90年代以后現代的生產的仿品。
解說:
珍品還是贗品,博物館出具的鑒定書,四位鑒定專家有南京博物館研究員張樸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朱伯謙都被學界尊為前輩,還有一位是馮小琦,和質疑者楊競榮一樣也來自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馮小琦:
當時沒有簽字,可能事后需要一個證書,然后找幾個人,這就跟我沒關系了。
解說:
珍品還是贗品,口水仗的背后應該是巨大的經濟利益,眼下一面是高漲的收藏熱,另一面是鑒定專家的層出不窮,中國的文物鑒定是真是假,是憑眼力和學識,還是憑資歷和膽量?
內知名瓷器研究專家:
現在基本都是找那么三五個專家一塊去看,然后一般的長輩就先要(鑒定),一般的就是說以我們業內的這種權威程度來定的,就是說如果老師們都說(是)對的,一般學生也說(是)對的,就是這樣。很少有同一批專家在那爭得臉紅脖子粗的,很少。
解說:
迷信權威、人情鑒定,為什么可以在鑒定行內很盛情?頂級專家靠眼看手摸、憑感覺和經驗,為什么可以成為鑒定界的規矩?對此,就連四川茂林博物館館長廖茂林也曾吃過大虧。
四川茂林博物館館長 廖茂林:
專家說是對的,我就按照這個標準去收。這個時候,最后專家回過來(再看),我自己研究下來是假的,絕對假的,這一下這幾百萬就沒有了。
解說:
作為文物大國,我國的文物鑒定資格認證制度尚未建立,很多鑒定專家卻已經從一場又一場的鑒定活動中得到了巨額的好處。
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處處長 譚平:
由于鑒定資格認證和鑒定行為監管機制尚未建立,許多所謂的鑒定機構和專家為謀取不正當的經濟利益,隨意開具不負責任的鑒定證書。
節若:
有人在問科技發達的今天,文物要驗明正身真有那么難嗎?各種科學檢測,如熱釋光、化學成分分析等手段為什么在現實中卻難以推廣?收藏市場為什么大量贗品可以魚目混雜?鑒定界為什么可以出現一件自制的金縷玉衣就可以被估價24億元的怪現象?
中博文物檢測鑒定中心顧問 張燕燕:
專家說我說是宋代的,有人說是明代的,有人說是清代的,這由專家自己說了算。
白巖松:
在很多的新聞事件當中,最后總能聽到非常非常有咱們自己特色面子這樣的一個說法,但有的時候僅僅為了這樣一個面子而就守不住自己學術的底線,最后一定是非常非常丟面子的一種現實。我覺得對這五位其中有四位還健在,對于他們學術的一生來說,恐怕這是一件非常非常丟面子的事,對于后輩來說應該是一個警示,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細節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比如說有一位參與其中的專家接受了采訪的時候,用了“學術自由”這樣一個詞,我覺得這簡直是對“學術自由”這個詞匯最大的打擊,我們非常尊重學術自由,但是我想這是一個沒有底線的、不講道德自由的一種泛濫。
另外在這樣接受采訪、事情已經出來之后的一個過程當中,好像真話還不是特別多,有的專家說只收了三五千,有的專家說收了一萬,還有的專家說是他收過最多的。其實回頭我們看看這些專家,還是引用馬未都的一段話,“我們的專家大都依附單位,單位名氣越大,專家就相應越有價值,離開了官職,許多專家就是平頭百姓,所以專家的介紹都說某某博物館專家,而不是說某某專家。這種常年透支單位信譽的專家今天到處游走,幫不了大忙幫小忙,幫不了正忙幫倒忙,用此換得吃喝,換得尊敬。這個‘尊敬’應該加引號。過去專家最值錢的尊嚴,還不是技術,中國文人一向恪守此原則;今天為區區幾千元鑒定費就荒唐起來,專家啊專家,嗚呼哀哉!”
這一點也要跟馬未都先生來商量一下,現在有的時候可不是區區幾千元了,可能是區區幾萬元等等等等,難道良心是可以隨著升值就真的值或者不值了嗎?來,聽聽我們行內的專家評估這樣一種怪現象
(電話采訪)
文物界資深觀察人士 龍燦:
為什么我們國內那些所謂的鑒定名流的專家和泰斗們始終不愿意正式這個問題?我們國內目前特別是故宮,特別是很多一些所謂的大型博物館儀器鑒定這塊發展非常慢,甚至我們都花了很多的錢買了這樣的儀器,我們現在連一個最基本的數據庫都沒有。因為這些泰斗們他牢牢地把住了他的話語權,因為如果儀器一旦大量地運用,研究地很好,大量運用的時候,他們在市場上就會失去話語權。在市場上失去話語權意味著什么?比如他們現在走一穴可以掙上幾萬塊錢甚至是幾十萬,今后儀器大量介入,成本很低的時候,你說鑒定一件只有幾千塊錢,人家“啪”真假一現,誰愿意再來找專家費事,并且還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
白巖松:
還有兩個細節可以再提供一下。第一個,有關專家說現在在文物或者古董在鑒定的過程當中的時候,所謂的專家收錢是根據最后你估值的1%或者5%來拿錢。因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可就是鼓勵很多的專家把這個東西評估的價值越高你拿到的錢可是越多,私心還是難免。比如說這個東西假的,可能只有一百塊錢,那他掙不到錢。如果要說這玩意好,昧著良心,20萬,拿到5%,多少錢,不少,那這是挺可怕的。還有,其實現在在市場當中也像走穴一樣,有的時候為鑒定一個東西,找到一個所謂的行內的專家,他把幾個老哥們叫到一起走一圈錢拿走了,而且可能有好多事人家都給忘了,所以這才是真的可怕。
來,看看我們一些微博的朋友上面在寫什么。魏英杰對這個事,“文物專家拿個人信用當兒戲,專家的作用就還不如一臺機器。”是,現在大家提倡用更科學的東西去進行這種鑒定,但你要真科學的話,人家的飯碗不就被砸了嗎?但是我們就要砸這樣不可靠的飯碗,否則社會誠信的飯碗就被砸得粉碎。“同行評價原本是學術界最嚴格的規范,如果同行評論淪為友情評價,相關行業就只能更多依賴法規約束。”可是我們相關地在文物、古董鑒定這方面的法規是不健全的。“目前,鑒保行業的主要缺失在于,沒有完善的法規來對專家鑒定進行‘再鑒定’。古董歷來多贗品,專家作假理應以參與制假售假論處。”也就是說,他提出希望在法律的層面上能夠給予一定的這樣的防范。
在今天節目的最后,我還可以做另外的假設。其實當這個假設出現在我腦海當中的時候,一頭冷汗,然后浮現連篇。如果這個企業家不是揮霍,當時利用這樣的一個騙局和這幾位專家最后在銀行貸款了之后,他的經營非常好,風生水起,最后成了一個把自己這種不良的過去全部掩埋掉,是不是現在他甚至是有了官上的這種肯定,在市場上還能得各種各樣的獎勵?那么我們會去想,是不是真的有一些原罪就被我們給隱瞞掉了呢?其他這樣類似的事件還會不會發生呢?今天到這兒。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