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高校負責招生的老師不愿多談
在此前的媒體報道中,南京大學招生辦對“鴿子門”的回應是,安徽無為中學的幾名簽了“預錄取通知”的考生是因為分數未達到南京大學的投檔線,無法投檔而與南大失之交臂。但媒體在試圖聯系今年南京大學安徽招生組組長張生和與上述考生簽訂“預錄取通知”的翟老師時,前者的電話一直處于關機狀態,后者僅回復稱“要請示組長”。
7月27日,記者撥打了南京大學招生辦的電話,但無人應答。隨后,記者撥打南京大學今年在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招生負責人辦公電話,均無人接聽。
記者隨后聯系上南京大學今年在山東的招生辦負責人。當提到“預錄取”的問題時,他回避了記者的提問,并說這些問題要11月時才能回答。
7月31日,記者向今年山東大學負責在聊城招生的王老師求證“預錄而未取”事件時,他給記者的答復是“目前沒有時間,請聯系招生辦主任”。
記者隨即聯系上山東大學招生辦副主任朱德建,他向記者證實了今年聊城有考生“預錄而未取”,但不愿在電話中多談。
上述考生家長告訴記者,因為缺乏對高考招生政策的足夠了解,招生老師在宣傳“預錄取”時又都比較肯定,加之“預錄取通知”上有公章,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孩子能錄取上。
據喻詩文介紹,南京大學負責招生的翟老師“話說得比較‘死’,只要達到645分,就能錄取。”當時他問翟老師,“第二志愿能不填嗎?”對方“只是笑笑,沒有答復”。不過,為了防止“萬一”,喻詩文還是為女兒填了B志愿。
在投檔線公布前,喻詩文一度放心不下,曾經電話咨詢南京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彼時,他被告之:“沒問題,既然預錄取了,就會想辦法錄取你。”
記者發現,南京大學安徽招生組組長張生在2008年和2010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都提到過“預錄取”的可靠性。
張生在2008年做招生宣傳時提到:“我校今年在安徽招生有個新政策的革新,預錄取制度。我如果承諾錄取你,給你一個預錄取通知書,將來我一定保證錄取你。”
預錄取“既無明文授權,亦無明文禁止”
“預錄取”一詞的走紅,與此前上海兩所高校就招生“暗戰”引發的大討論不無關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撰文指出,一些高校在招生宣傳過程中與考生簽署的預錄取協議“沒有法律效力”。
在南京大學招生發生“鴿子門”后,熊丙奇再度撰文重申了“‘預錄取’是沒有法律效力的高校搶生源行為”這一觀點,并撰寫了《“預錄取”對誰有利?》一文,回應了有的高校招生人員認為預錄取“對學生有利”的觀點。
在熊丙奇看來,結合目前的集中錄取制度來分析,“預錄取”其實只對少數幾所“名校”有利,對考生并無多大好處。此外,在目前教育考試部門的相關規定中,并沒有“預錄取”這一方式。
記者查閱了《教育部關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近4年的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實施意見》和山東省近4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工作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均未發現與上述高校實施的“預錄取”行為相關的內容。但在教育部發布的“招生預警”中,也沒有針對該行為作出的預警提示。
“盡管有些考生家長會認為與高校簽訂‘預錄取協議’會有‘定心丸’的效果,但在目前高考集中錄取制度下,‘預錄取’這種方式既無明文授權,亦無明文禁止。”熊丙奇說。
對可能導致考生被“預錄而不取”的風險,熊丙奇建議教育考試部門、各高校、考生和家長這三方主體都需要作出努力,打破高校與考生、家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教育考試部門不能僅在事后再作出提醒,而是應該在招生錄取階段開始前就告訴考生和家長相關的政策常識,指導他們填報志愿的技巧,做好對政策的宣傳和對規則的闡釋,以維持報考錄取的秩序。對高校及其招生人員來說,應當真心為考生和家長服務,轉變目前‘搶生源’的招生理念,不去追求所謂的招生政績和指標,不采用不符合規則的招生手段。而對考生和家長來說,了解準確的高校招生政策和常識,以及志愿填報的規則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不要被招生人員的宣傳牽著鼻子走,對待志愿的填報千萬不能隨意。”熊丙奇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