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半小時觀察:野雞大學背后的問題是誠信
前不久,有媒體曝光了全球野雞大學的黑名單,大約有1500多所,而中國正是這些學校非常重要的生源地。事實上,在美國辦一所類似于“西太平洋”這樣的大學非常簡單,只需要幾千美元就可以注冊。一方面,我們承認這些上野雞大學的名人,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就,再次證明文憑并非等同于能力;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不能理解的是,按照常理,幾乎每個求學的人都會在選擇學校的時候精打細算,反復比較,當初這些名人為什么要選擇野雞大學,他們究竟是當初被學校騙了,還是本來就想在以后騙別人?我們更難以理解的是,當這些野雞大學被曝光之后,這些名人還執著地為這些學校辯護,甚至振振有辭說“請問差的學校就不是學校了?”;還有的名人更是要搞規模龐大的野雞大學校友會,非要強行給母校爭光。
名人上野雞大學,并不犯什么錯誤,但如果當初上學的目的是為了欺騙,這就不值得尊重了;如果借助自己的知名度,還為野雞大學叫好,這就更不能令人接受。因為這種為了自己的名譽而把水攪混的做法,可能會讓整個社會認知不清,一大批跋涉在求學路上的年青學子可能會受到誤導,他們也許白花了錢而在知識上無所收獲,他們也許在以后的事業發展中會遇到重重障礙。這些名人也許沒有想到,他們這樣做,最高興的是那些騙子學校。
痛斥“野雞學校”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部門痛打這些野雞學校,這既是維護中國高等教育秩序的需要,也是維護社會誠信的需要。
來源:央視《經濟半小時》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