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婚族”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剩男剩女”難以嫁娶的尷尬,但結婚后隨之而來的各種窘迫不可小視。
易曉芳告訴記者,雖然結婚后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但初入社會,陌生的工作和人際關系,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處理,多種不穩定的因素難免會時常忽略自己在小家庭中的角色。
除了忙碌等外在因素,經濟上的窘迫成為婚姻動搖的主因,不乏有人屢屢感嘆“貧賤夫妻百事哀”。
“‘畢婚’的大多數人沒有經濟基礎。我們剛結婚的時候,一到月末,房租、生活費等各種費用就讓我們喘不過氣來。”易曉芳說,結婚的花費可以由父母承擔,婚后就不方便再向父母求援,即便家里給予幫助,一份錢兩個人花,矛盾在所難免,那段時間的婚姻生活充斥著埋怨和爭吵。
據調查,“畢婚族”需要經歷的婚姻磨合期往往更長,“畢婚”后每個人的缺點都從生活瑣事中暴露出來,沒有經歷過足夠考驗的年輕人之間,極易發生矛盾與沖突。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畢婚”并非一無是處。“‘畢婚’所帶來的壓力,如果轉化好了,還可能成為事業發展的一種動力。”馬萍深有感觸地說。
對于“畢婚”,社會上的反思和質疑一直不絕于耳。但專家認為,對大學生“畢婚”應寬容對待,理性引導,使其明確事業、愛情、婚姻等彼此之間的獨立性。
寧夏社科院社會學專家陳通明認為,在畢業生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中,“畢婚族”不應偏廢社會賦予的義務和責任。大學生剛畢業,結婚需要的房子、家具等一大筆花費多是由雙方父母承擔,中產或低收入家庭常常為此傾囊而盡,大學生應量力而行,考慮承受能力。
另外,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說,婚姻不是兒戲,畢業生決定結婚之前,應慎重考慮婚后可能產生的一系列現實問題和矛盾,畢竟結婚是為了彼此一起生活,相互扶持,長久幸福,這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