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陸續發文,禁止小學組織招生考試,但仍有很多家長反應入學考試根本沒有杜絕。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近期連續參加了七八個學校的入學考試。還有的“重點小學”為了選拔優質生源,不但要考學生,還要考家長,這被網友戲稱為“考爹”。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183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1%的受訪者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不該有入學考試。受訪者中,家長占72.1%,36.2%的人有親戚在中小學任教。
誰會在“考爹”測試中占優勢?89.0%的人首選“政府官員”
武漢實驗外校小學部招生“考家長”一事被曝光后,盡管很快被指誤傳,但“考爹”的怪現象卻并沒有徹底杜絕。《信息時報》5月13日報道稱,華南師大附小的入學表格明確規定,學生面試占40分,家長面試占20分,綜合評審占40分。
“如果‘考家長’合理,普通家庭的孩子還有出路嗎?”太原市市民徐女士擔心,自己和丈夫是“普通工人出身,沒什么文化,肯定考不過官員和大老板”。
徐女士說,如果嚴格按就近入學原則,他們的孩子肯定能進全市最好的小學。但那所學校每年只收幾百人,報名人數總有幾千人,學校明確說“要看綜合素質進行篩選”。
徐女士認為,即使按“綜合素質”這種看似公平的競爭方式,他們的孩子也不占優勢,“我們沒錢讓孩子學鋼琴、學畫畫,只能寄希望于他的臨場發揮了。”
誰會在入學“考爹”測試中占優勢?調查中,受訪者選出的前三位分別是:政府官員(89.0%)、企業高管(71.6%)、教師(47.8%),接下來依次是普通公務員(34.5%)、醫生(26.5%)、知識分子(23.8%)、公司白領(19.7%)。
而看好“普通公司職員”和“農民”的人分別僅占3.1%和0.7%,幾乎可忽略不計。
入學“考爹”現象,惹得大多數公眾不滿意。調查中,85.4%的人認為此舉有違教育公平;73.0%的人擔心招生過程可能存在“暗箱操作”;64.0%的人覺得,這會讓“通過個人奮斗成功”的觀念更加淡漠。
但是,也有31.4%的人認為,“明考爹”好過“暗靠爹”。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現代小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梅玲指出,現在“考家長”的學校,主要考家長的文化水平。但家長文化水平差異很大,而文化水平低不等于家長素質低。所以拿這樣的考試來衡量家長素質甚至決定孩子的入學資格,不科學也不公平。
張梅玲認為,義務教育階段升學就不該考試,更別說“考爹”了。但由于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導致當前普遍存在小學入學考試現象,“這都是不正常的。”
調查顯示,76.6%的人所在城市就有小學組織入學考試,其中49.3%的人說小學入學考試“非常普遍”。
小學入學考試通常發生在“重點小學”身上。張梅玲認為,從理論和國家政策上來講,“重點小學”本不該存在,但客觀上很難改變現狀。因為一個學校好不好,關鍵是它有沒有好的文化氛圍和師資隊伍,這些是一個學校多年積累下來的優勢。于是,面對只收100人卻引來1000人報名的現實,“重點小學”組織入學考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張梅玲認為,在當前沒有完全實現義務教育均等化階段,學校只能做到將入學考試科學化、合理化,比如考察孩子的全面素質,包括交往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對自己的認識等。例如北京四中曾發表過“重點學校需要學生具有什么樣的素質”一文,列出了十幾條要求,這些要求很少跟分數有關。
“與通過錢、權拿到入學名額相比,通過‘考一考’、‘談一談’的方式決定誰入學,還相對公平一些。”張梅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