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的罪魁禍首,卻未納入檢測范圍
為什么空氣質量會“被達標”?是有人造假嗎?不是。問題出在空氣質量標準上,當前的空氣污染指數根本無法真實體現空氣質量。
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我國“空氣污染指數”(API)僅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即粒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不包括細顆粒物(PM2.5,即粒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
而人們覺得空氣潔凈度不高的罪魁禍首就是PM2.5。粒徑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顆粒物主要來自道路揚塵等;PM2.5則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燃煤)、揮發性有機物等。
與PM10這個指標相比,PM2.5更能反映空氣質量。細顆粒物可以穿過肺部并存留在肺的深處,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
在工業集中的華北地區,PM2.5占了整個空氣懸浮顆粒物重量的大半。
濟南市環境監測站的侯科長對此直言不諱:“PM2.5中含有大量炭黑,有吸光性,對能見度影響非常大。如果用PM2.5來衡量,目前很多天氣就不可能良好。”
國內現行的空氣污染指數是2000年開始實施的,相比美國、歐盟,我國納入API的指標相對較少,要求也較低,與世衛組織的要求相比則更低。
歐洲國家廣泛開展的PM2.5監測,我國沒有納入常規監測。對于PM10的監測,我國在API達到100、質量狀態為良時,其日均濃度值卻是歐盟要求的限值的3倍。
空氣監測使用較低的標準,自然更易獲得優良結果。“藍天不藍”的尷尬一幕,就這樣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