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博彌補了中國博物館界的世紀遺憾
記者:作為曾經工作在博物館一線、又長期從事博物館研究的學者,您認為新國博對于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蘇東海:大館發展的方向往往是這個國家博物館發展的風向標。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以“國家”命名的博物館,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種標桿的責任。
記者:那么,新國博的發展方向,有什么值得推薦或借鑒的?
蘇東海:新國博的辦館理念彌補了我的世紀遺憾。
記者:“世紀遺憾”?
蘇東海:1999年,我寫了一篇《立于世界高度鳥瞰中國博物館》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寫了20世紀中國博物館的兩點世紀遺憾。一是100年來中國博物館美學的缺失;二是中國博物館世界文化的缺少。
記者:您為什么這么說?
蘇東海:20世紀初,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者蔡元培,多次介紹西方博物館的審美價值,但未引起社會重視,因為社會的注意力在于博物館的教育價值。遺憾的是本世紀我們對博物館美學的研究和美育實踐做得太少了。改革開放后,不光博物館包括學校美育在內,美的缺失狀態還沒有根本改觀。
國博的呂章申館長提出新國博“歷史與藝術并重”的發展方向,從歷史專題類博物館調整為歷史、藝術類的綜合性博物館的定性,我十分贊同。因為美的奉獻是博物館最原始的職能,是博物館文化魅力的源泉。國家博物館帶頭提升博物館的藝術價值,我認為對提高博物館的質量、深化博物館的改革是有啟發意義的。
記者:在國外的博物館可以看到中國的文化精品,而在國內卻看不到外國的文化精品,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蘇東海:是的。而新國博要從展示單一的中國文化向展示世界多元文化發展,這化解了我的第二個世紀遺憾。這種遺憾是殖民時代造成的,是不可抹去的歷史遺憾。然而歷史向前發展了,20世紀末期興起的文化多元化浪潮,滌蕩著舊的殖民文化的惡果,沖擊著新的文化霸權的橫行。博物館是文化多樣性的天然平臺,我國博物館界開始引進西方文明的展覽。
記者:我知道很多大博物館,像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還有上海、浙江等館都在以交換展覽的方式引進國外的展覽。
蘇東海:這確實是一種趨勢。
這次新國博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做這件事,動作很大。要常設亞洲廳、非洲廳、歐洲廳、美洲廳等,觀眾將可以常年看到多元化的文化展出。4月1日中德國家博物館合作的“啟蒙的藝術”要開展。
記者:4月26日還有個與秘魯合辦的印加文化的展覽。
蘇東海:接著準備推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品展,同時在羅馬的威尼斯宮也有一個常設的600平方米的中國展廳,從而把中外文化交流推向常設化。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系列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戰略構想及其實現,對我國博物館更加開放的改革,更加順應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應該是有方向性啟示的。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