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袋貼上門牌號,杭州試點小區的分類準確率超過平均水平20%,然而,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3月17日,杭州一些社區利用“透明垃圾桶”形象地向居民展示垃圾如何分類。 人民視線供圖
從去年4月開始,“垃圾實名制”在杭州市的兩個街道先后試點實行,旨在推動垃圾分類觀念與習慣在居民中的普及。這項剛一推出就備受關注和質疑的探索,試行一年間取得怎樣的成效?能否進一步推廣?近日,記者作了一番探訪。
實名制寄望解決責任不清問題
居民垃圾分類要有監督和約束
杭州市的垃圾分類試點始于2010年3月25日,隨后,各個城區的試點小區逐步增加。為了更順利地推進垃圾分類,杭州市在前期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做宣傳普及和各項準備,比如印發宣傳冊頁、制作宣傳欄、培訓保潔員等等。盡管如此,垃圾分類還是面臨開頭難。
一位社區保潔員說,推廣垃圾分類后,還是有些居民圖省事,將家里垃圾混裝起來;有的居民雖然在家將垃圾分類了,但到了垃圾桶旁邊,看到哪個桶敞著口就隨意扔進去,要是兩個垃圾桶都蓋著,索性直接把垃圾放在蓋子上,甚至直接將垃圾扔在樓道口;也有的居民確實對垃圾分類認識不夠,常有分類錯誤的情形。
針對這些普遍性問題,去年4月,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率先提出實行“垃圾實名制”,涌金門社區染坊弄小區、青年路小區見仁里成為首批試點小區。
實行垃圾實名制后,發給小區每戶家庭的廚房垃圾專用垃圾袋上,都貼了門牌號。在小區城管服務社主任和衛生委員的組織下,由一名專職人員和一名社區志愿者定時檢查垃圾分類情況,每月統計并在樓道內公布。
湖濱街道負責人說,實行實名制,主要想解決垃圾分類中責任不清的問題。通過可追溯的實名制,能夠有效追蹤到每一袋垃圾是哪戶扔的,及時分析哪些分類沒有到位,既便于跟蹤指導,也可以通過定期公布家庭垃圾分類情況,起到監督的作用。“這樣,居民在扔垃圾的時候多少會有些壓力,久而久之能夠‘促使’甚至‘迫使’大家提高垃圾分類的自覺性。”
去年11月,杭州市拱墅區大關街道也借鑒湖濱街道的經驗做法,在翠玉社區選擇了幾幢居民樓,試行“垃圾實名制”。
分類準確率比一般社區高20%
實名制在爭議中取得成效
走進最早試行“垃圾實名制”的湖濱街道東平巷社區,小區樓道內張貼的“垃圾分類積分示意圖”上,以“紅、黃、綠”三色區分標注,每戶家庭當天垃圾分類準確率達到80%標注為綠色,積3分;準確率60%至80%的標注為黃色,積2分;準確率低于40%的標注為紅色,積1分。一看便知,搞這樣一套“考核”系統,社區工作人員費了不少心思。
實名制不僅僅有約束,同樣也有激勵。垃圾分類做得規范、積分高的家庭,能夠獲得額外的免費垃圾袋,定期還會排名評比,得分最高的家庭將獲得清潔工具等日用品。如果有家庭經常被亮“紅牌”,會有義務監督員上門提醒。
不久前,在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檢查中,東平巷社區成為全市第一個垃圾分類投放和分解率獲“雙百分”的社區。
湖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姚杰說,居民小區試行“垃圾實名制”后,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分類準確率一般都能提高到80%以上。最近一次抽檢顯示,杭州市垃圾分類的平均投放準確率和分類準確率分別為53.6%、60%。也就是說,已開展“垃圾實名制”的小區,垃圾分類準確程度要比一般小區高出20%以上。“垃圾實名制”確實發揮了作用。
“扔個垃圾都要貼標簽,社區管得太寬了”,“垃圾實名制”試行初期,一些居民也有不少意見。“吃的什么都能被看到,這有點離譜了。”顧慮“垃圾實名制”會暴露個人隱私的也有不少。
在試點過程中,街道和社區也綜合多方意見,使“垃圾實名制”更加務實有效,將督促居民垃圾分類與保護個人隱私盡可能統一起來。比如原來在垃圾袋上要標明家庭門牌號,現在改為標記所在樓層,減少居民的顧慮。“考慮得周全了,推行這一制度的阻力也小了。”姚杰說。
杭州市容環境衛生監管中心主任、杭州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束空認為,“垃圾實名制”之所以產生效果,是因為這一監督機制同時具備獎懲兩方面內容,這種獎懲更多地體現在心理感受上,而非物質層面。“獎,是指對居民文明行為的肯定,并通過張榜公布,獲得更多人的肯定和認同;懲,是指通過實名制,讓居民知道有人不支持垃圾分類、不環保,在鄰里間給他一個壓力,讓他也開始注意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