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敬老之際,本市養老服務地圖今天正式上線,方便市民查詢各大養老機構,以惠及更多老年群體。作為全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也是目前全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正著力構建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有梯度、可銜接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上海現有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數347.76萬,占戶籍人口的24.5%。據市民政局副局長高菊蘭介紹,上海老年人口比重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也已接近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每年平均增量超過10萬人;目前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達62.92萬人,且有較快的上升趨勢;同時,純老家庭老年人94.21萬人,獨居老人22.36萬人,“這也給養老服務供給帶來了直接挑戰,為了讓老年人安享晚年,上海已初步形成家庭自我照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為一體的‘9073’養老服務格局,享受社會養老服務人數占全市戶籍老年人口10%以上。”
據介紹,本市已在市、區縣、街鎮三個層面建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網絡,成立233家社區助老服務社,建成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326家,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450家,形成3.3萬人的助老服務員隊伍。各類為老服務囊括了助餐、助潔、助急、助浴、助行、助醫等內容以及社區日間服務中心、老年人助餐點的就餐、助浴、養生、精神慰藉等服務。服務惠及26.2萬名居家老年人,其中約13.3萬名老人經評估得到服務補貼。住在康定路的王阿婆就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得益者。每天上午11時,王阿婆都會來到曹家渡街道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在這里,她不僅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換季時還有人幫助清洗被單,家里需要打掃衛生也可請人上門,“自己每天買菜做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個人吃不了還浪費;這里飯菜花樣多,口味也不錯,而且人多熱鬧,大家一起吃飯,聊聊家常,蠻開心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同經濟能力、不同自理能力和不同喜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今年,為老服務又有了新的延伸與拓展。家住楊浦區內江路公助一村的戚阿婆今年80歲,居住的老房子建造于上世紀40年代,沒有獨立衛生間,獨居2樓的她平時就在樓梯角用一個木桶洗澡,隨著年齡增長,提水洗澡越來越力不從心。市政府推出適老改造實事項目,為1000戶像戚阿婆這樣的低保困難老年家庭送去了福音。設計方經過現場勘查、認真規劃,在兩三平方米的樓梯角設計了一個淋浴間,鋪上雪白的瓷磚,裝上熱水器。最近,戚阿婆第一次在家中洗上了淋浴,她高興地說:“改造得真好,這下洗澡方便、舒服多了!”
發揚集體倫理和尊老孝親文化,為養老服務提供可持續的、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今年市政府實事項目中,還增加了老年人社區援助服務,為10萬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的“老伙伴計劃”,這也是上海推動進一步發揮家庭、社區養老功能的新探索。家住共和新社區85歲的王阿婆,前不久剛遭受了喪子之痛,深感孤獨無依之際,同一社區的王招娣來到她家中,與她結對成了“老伙伴”。王招娣每周幾次上門開導,王阿婆的心情逐漸平復。根據一項老年人群需求調查顯示,高齡老人最希望獲得的社區服務為解決吃飯和日常看護兩項內容。而“老伙伴計劃”正是挖掘社區現有資源,通過“以老助老”,使高齡老人獲得相應的照料與精神慰藉。
實習編輯:范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