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過度受寵 實體經濟需要扶持
隨著今年我國經濟增速明顯下滑,如何實現“保增長”,尤其是促進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已成為當前我國調整經濟結構過程中面臨的難題。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日前表示,當前全社會都在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甚至連小學生的作文,大多數都表示“要當銀行家”。現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干實體經濟,都奔向虛擬經濟進行投資、炒作,導致政府和企業創新動力不強、工業投資下降,進而影響整個中國經濟下行。
制度拖了實體經濟后腿
“小學生想當銀行家”折射出全社會對金融等虛擬經濟的過度重視,而輕視實體經濟的普遍態度。“這些年,我們的經濟社會出了一個毛病,大家都忽視實體經濟,都不愿意干實體經濟。”姚景源表示,比如說溫州,本來是搞實體經濟起家的,后來開始炒作,炒綠豆、大蒜,再來炒房子,最后變成炒錢,也就是放高利貸。
“我國實體經濟當前存在著令人擔憂的窘境,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和人們都認為做實業越來越難。”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指出,產業間巨大的比較利益差距使人才和資金的流動傾向于選擇更具贏利性的虛擬經濟投資方向。“一夜暴富”的資本神話創造了令人羨慕的財富英雄,實體產業發展卻越來越失去腳踏實地的耐心和根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金碚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與我國改革開放選擇的路徑相關。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漸進式的,發展道路是級差式的,因而長期存在差別化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在這樣的體制環境中,工業發展多年來實行“血拼”式的競爭方式,在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額的代價。在這一過程中,工業領域遇到的很多矛盾與困難,大部分是因其他方面的改革滯后和不配套引起的,這反過來又成為深化工業改革開放的障礙。
姚景源指出,制度上的不合理,使得現在全社會都不愿意干實體經濟。
金融業利潤過高不合理
然而,相比于實體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以銀行、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業績近年來卻是一枝獨秀。據統計,我國A股市場上金融企業利潤占比從2005年的不到30%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43%。其中,16家上市銀行創造了8824億元的利潤,平均每家坐享551億元的利潤,而A股除銀行以外的2400余家上市公司僅創造了1萬億元的利潤,平均每家的利潤額為4.8億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表示,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金融業作為實體經濟的融資服務提供商,其合理的利潤空間不可能長期超過實體經濟的平均回報率。但恰恰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的倒掛,直接導致了企業給銀行打工的局面。我國大部分實體經濟的平均利潤率都在10%以下,一些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甚至還低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從而陷入了掙的錢還不夠還銀行貸款利息的窘境。
李長安表示,銀企關系扭曲已成為制約實體經濟、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障礙。銀行業如果不能很好地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雖然短期內可能會獲得高利潤,但最終將失去發展源泉和動力。只有兩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發展,使虛擬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取得雙贏結局。
創新才是發展的關鍵
如何才能遏制這種趨勢繼續發展,驅動實體經濟走出低谷呢?
“我們沒有創新的動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姚景源表示,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核心問題是結構問題,是增長方式的問題。但為什么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沒有實質性進步,大家都不滿意?原因就在于,本來危機的時候,能夠淘汰落后產能,結構優化,推動創新,但我們卻不是這樣,危機一來,政府馬上出臺政策,全都保護起來,大家全臥倒,風聲一過又全都起來了,舊的結構和舊的生產方式又擺在了我們面前。
“穩增長,我主張兩個原則。”姚景源表示,一是要和調結構轉方式緊密結合,不符合這一原則的這些招法不要干;二是穩增長要和改善民生相結合。凡是老百姓最不滿意的領域都是這次穩增長最重要的投入空間。教育、醫療、養老,這么多空間,都是我們穩增長非常重要的空間。
金碚表示,中國必須適時實現從漸進式改革開放向全面配套改革開放的轉變。特別是要盡快改變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工業“單兵突進”,而其他領域滯后的局面,當前需要同步加快各領域的改革開放,尤其是要消除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各種壁壘,盡快形成金融財稅體系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