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份以來,遼寧省海城市望臺鎮農民在太子河邊收獲的數千噸元蔥,開始引來一批批來自俄羅斯、東南亞等地的客商。當地農民在科技特派員的引導下,放棄了祖祖輩輩在大河邊種植高稈作物的傳統,改種生長期短的元蔥,每畝效益提高了近5倍。
流經海城市望臺鎮的太子河,幾乎年年洪水泛濫,但河灘地閑著可惜,每年春季枯水期,農民們都會在河套里搶種玉米、土豆等作物,期盼不要發洪水,讓河套地有個好收成。但往往事與愿違,到了雨季,洪水經常提前到來,種下的玉米等高稈作物不僅大量絕收,還成了泄洪的最大障礙。
今年春天,當地政府對望臺鎮太子河邊的高稈作物進行嚴格限制,要求農民只能種植防洪作物。在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成熟早、生產期短、產量大的元蔥成為農民們的最多選擇。太子河邊近500畝河套地種上了早熟元蔥,早春種植,7月中旬采收,科學選擇作物,躲避了東北地區汛期時間段。
在自家河套地種植了3畝元蔥的農民張保國說,以前他的河套地只種玉米,十年九不收,就是收了每畝效益最多就是800多元,今年跟著科技特派員種元蔥,洪水來之前就收了,1.3萬多公斤元蔥,賣了近1萬元。
進入收獲季節,來自東南亞、俄羅斯及全國各地的蔬菜商近百人來到望臺洽談收購。很多客商商定明年還來大量收購。
海城市科技局農村處處長王憲革說,幫助農民選擇一些增收明顯的抗洪品種,引導農民在河套地里科學種植,能夠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發揮科技特派員的示范引領作用。今年的成功引導起到了示范作用,明年望臺鎮農民有望在太子河邊種植元蔥3000畝。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