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至8月2日,黎星飛赴加州出差。她此行的目的有二:一是采訪謀劃已久的加州高速鐵路項目,并挖掘百年之前中國工人參與建設加州中央太平洋鐵路的歷史;二是參加8月1日在舊金山開幕的國際翻譯家聯盟19屆世界翻譯家大會,專訪由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帶隊的中國翻譯代表團。
??? 黎星派駐美國之后,一直密切關注國內外熱點話題,非常積極地籌劃可以做大稿子、大特寫的題目。在她關于美國重大新聞題材的謀局布篇中,美國高速鐵路項目,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
??? 經過一段時間的周密準備和調研,黎星于7月26日自華盛頓飛赴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在趕赴機場當天,她爭分奪秒,完成了當周的專欄文章。27日上午,按照預定計劃,黎星用約一個小時的時間,采訪了加州高速鐵路管理局的官員瑞吉爾?沃爾,搜集到非常珍貴的關于加州高鐵項目研究、計劃、具體實施的時間表、以及實施時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等第一手資料。
??? 當天下午,黎星約訪當地《新聞與述評》報的同行,資深記者考思莫?加爾文,請他從記者的角度談到加州公眾對高鐵項目的認知、認同程度,以及實施高鐵項目面臨的挑戰。隨后,黎星到位于薩克拉門托市中心的加州鐵路博物館仔細了解了加州鐵路發展史,并從該博物館專門辟出的展覽區,接觸到當年中國工人參與筑造太平洋洲際鐵路的血汗史料。
??? 28日下午,為了協助黎星更好地完成采訪任務,美國公司指派舊金山辦公室總經理常君抵達薩克拉門托與黎星會合。連續幾天舟馬勞頓,黎星的臉上稍顯疲憊,但她對第二天能到離薩克拉門托北部120多公里外的特拉基小鎮實地探訪,有機會接觸到當年中國工人辛苦作業的遺址而興奮不已。
??? 29日清晨7點半,黎星攜帶相機、手提DV、錄音筆、筆記本,背著鼓鼓囊囊的工作背包,與常君驅車踏上探訪特拉基小鎮的80號公路。山路蜿蜒,植被變換,黎星一直保持著一位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新聞觸覺,遇到諸如加州房產甩賣的廣告、或者是山火肆虐后的黑色山頂,都會要求停車拍攝新聞儲備照片。
??? 10點半抵達特拉基小鎮之后,黎星不顧40度的高溫天氣,帶領常君步行穿越小鎮的主要街道,對小鎮的歷史人文,以及任何與太平洋洲際鐵路有關的史跡資料,都興趣滿盈,或者攝像、或者拍照留作資料。
??? 下午1點,在小鎮中心以太平洋鐵路一節舊火車末節車廂改制的鐵路博物館,黎星采訪了小鎮鐵路博物館和小鎮歷史研究會的資深研究員。歷時1個多小時的采訪中,因為環境逼仄,室內密不透風。手持DV一邊拍攝一邊提問的黎星,額頭上很快就布滿汗珠。但她一直保持著高昂的工作狀態,對自己拍攝的視頻質量毫不含糊。她外景部分就拍攝了好幾次,直到自己百分百滿意為止。
??? 接著,黎星稍事休息,在兩位研究員的帶領下,驅車盤山公路20余公里,翻山越嶺,到塞拉山脈實地考察太平洋鐵路當年的一個隧道洞口。盡管采訪前已經知曉太平洋鐵路的隧道曾經是世界上最長、最多的鐵路隧道之一,當黎星親眼看到當年中國工人用爆破、石匠技術,用血汗和生命打出的該段鐵路最重要的長達1600英尺長的隧道時,還是激動萬分。她跟隨向導,一路提問采訪,一路拍攝視頻。摸著當年華工在巖石上留下的鑿眼,仰望舊時炸藥爆破時殘留的黑灰,黎星眼里泛著淚花。當她聽到其中的一個研究員介紹說當地歷史學會上書州政府,幾經努力,要求把當年對中國工人的稱謂從“中國勞工”的提法改為“中國技師”,甚至“中國專家”,興奮地情不自禁,說自己特寫的題目就叫《華工是‘專家’不是‘勞工’》。
??? 30日,黎星和常君從薩克拉門托坐火車到奧克蘭市,然后從那里驅車回到舊金山,立即投入到采訪世界翻譯大會的準備工作。30日當晚,黎星與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總編輯黃友義帶隊的部分中國翻譯代表團成員會面,詳細地了解到中國翻譯界的現狀,為后來幾天的采訪搭橋鋪路。當天深夜,黎星向國內總社發回其收集的國際專家對美國預算爭議對全球的影響的評論。
??? 31日下午,黎星到國際翻譯家聯盟19屆世界翻譯家大會報到并開始采訪,拿到了幾個國內外從事翻譯業務的代表提供的第一手資料。下午,黎星見縫插針,抽空采訪了加州最主要的促進高鐵項目的非政府組織創始人。
??? 8月1日翻譯大會開幕,黎星于上午8點抵達會場,協助常君和舊金山辦公室在大會現場做報紙發行推廣。因為她的努力,大會的主辦方在開幕式里專門提到《中國日報》,和報紙對翻譯大會的報道。下午,她撰寫的特寫《中國翻譯界任重道遠》傳回北京,該文章8月2日見報,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總編輯黃友義稱黎星的文章是“目前為止世界范圍內關于翻譯事業最有分量的報道”。
8月1日夜里12點,應評論部的要求,黎星加班加點,就美國國債爭議連夜完成了《稍稍松一口氣》的社論,該社論已于8月3日見報。 8月2日上午9點,黎星跟常君和舊金山同事含笑道別,踏上返回華盛頓的歸途。在她密密麻麻的工作計劃里,列有完成本周專欄,繼續聯系美國交通部高鐵項目的官員,繼續采訪,同時整理前期采訪的素材,爭取盡早交付《美國高鐵項目是否能成為美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度報道及《華工是‘專家’不是‘勞工’》的特寫。她計劃里的最后一項,是受邀與到National Press Club訪問的中國學生座談。
來源:中國日報北美版 (記者 常君)?編輯:鄧京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