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驅車行駛在美麗的東昌區金廠鎮龍頭村,只見一棟棟日光溫室大棚連綿成片。“龍頭村,爛泥道,沾在腳上甩不掉;自行車,不能騎,走幾步來摳摳泥,這是上龍頭村昔日的真實寫照,現在早就看不到了。”龍頭村支書李憲明介紹說:“這兩年,我們龍頭村已發展了林下參、野生菇和特色蔬菜溫室大棚,不過規模還有些小。今年,村里開工新建了125棟溫室大棚。”用科技手段驅動農業經濟發展只是通化市農業經濟提速的一個亮點。
近年來,通化市農業農村工作采取政策促動、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科技牽動、產業推動等綜合措施,積極抗御各種不利因素,全市呈現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環境顯著改善,農村各業均衡推進的良好態勢。
通化市采取擴大糧食種植生產面積、加大項目投入力度和提高糧食高產科技水平等有效措施,圍繞農業提質增效,加大了測土施肥、生物防蟲、地膜玉米等糧食增產技術的推廣工作。今年,通化市糧食種植面積達到450萬畝,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可達39億斤,同比增長5億斤,農民人均將實現糧食增收252元。依托山區資源優勢,全市大力發展園藝特產業,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不斷提高農民特色種養殖和多種經營收入的比重。積極開展“長白山人參”品牌創建和推介工作,確保全市人參產業產值突破40億元大關。預計全市園藝特產業產值將突破122億元,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實現特產業增收70余元。
通化市把產業化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模式,在主導產業推進、傳統產業振興、新興產業開拓上下功夫,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圍繞綠優米、人參、中藥材、葡萄、果仁、山野菜等特色產業和資源,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發展。今年,全市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將首次突破370億元大關。
在實施“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中,通化市不斷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用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助推“三農”發展。組織農村勞務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技能和水平。預計年底,全市可實現域內勞務收入13.2億元,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可增長192元。通化市在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工作中穩扎穩打,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規范有序的管理制度,進一步創新農村服務發展方式,大力扶持良種、農資、農機、科技、金融、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逐步推進農業投入方式向多元化、社會化轉變。預計今年,農民人均可實現政策性及二、三產業經營性收入450元。為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通化市依據各村實際和資源優勢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后續發展提供保障。加快一級公路、主干路、鐵路沿線的綠化美化工作和村屯環境整治,選擇集安、梅河、輝南,重點打造綠化美化的精品線路,全面提升了新農村的建設水平。
來源:中國日報吉林記者站 (記者 丁陸洋)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