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博覽會推動吉林省對外開放成果走筆
放眼全國,渤海灣、膠州半島、長三角、珠三角……這些蓬勃發展的經濟區域,無一不是對外開放的活躍區,是開放之風吹活了當地的一江春水,激發了經濟活力,激蕩了商業文明。
然而,在這場澎湃的對外開放大潮中,處于東三省“夾層”的吉林省卻一度成了一只不諳水性的“旱鴨子”,老工業基地遺留的體制機制問題讓我們缺少了“下海”的勇氣和膽略,肥沃廣袤的黑土地上高產的五谷雜糧讓我們習慣了“老婆孩子熱炕頭、麻將小酒樂悠悠”的“貓冬”生活,面對著山清水秀的立體資源寶庫,我們卻只能“捧著金碗討飯吃”。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鼓聲已震天動地,作為東北亞地理幾何中心的吉林省,如何踩準鼓點,調準航向,泛舟潮流,踏浪前行,已是刻不容緩、時不我待!吉林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以東北亞博覽會作為吉林省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打響了一場“搶灘入海”的沖鋒戰,誓將成為對外開放大潮中勇立潮頭的“弄潮兒”。
經貿交流的活動半徑不斷擴大
東北亞博覽會是一個萬商云集、吸金聚氣的盛會。據統計,8年來,東北亞博覽會的參觀觀眾累計230萬人次,共有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2萬專業客商、776位各國副部(省)級以上政要、674戶世界500強企業參展參會。商品貿易成交額累計57.23億美元,簽訂投資合作項目累計1838個,吸引投資總額近10353.5億元人民幣,其中利用域外資金9776.56億元人民幣。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源不斷的“客流”、“商品流”、“資本流”、“信息流”,正順著東北亞博覽會這條寬闊大渠從四面八方迅速匯聚,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吉林這片廣袤的黑土地。它們不僅為我省的高質高速發展注入了強大能量,而且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更新了我們的觀念,增強了我們對外開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近年來,吉林省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經貿交流活動半徑不斷擴大。2010年舉辦的“吉林-臺灣經貿交流合作活動周”,是吉林省近年來在臺灣舉行的規模最大的經貿活動。緊接著,省領導又把目光瞄準了歐盟地區,并率隊遠赴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地開展經貿交流活動。2011年9月,吉林省經貿代表團的腳步又踏上了東南亞這片海外華人密集的熱土,在熱浪襲人的東南亞掀起了一股清新涼爽的“長白之風”,成為吉林省在東南亞國家開展經貿活動規模最大、受關注程度最高的一次。兩個月后,吉林省經貿代表團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國,在紐約和洛杉磯舉辦了兩場經貿交流推介會,場場規模都達到300多人,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而放眼全省,各市州、各部門和各單位的招商引資隊伍在東北亞博覽會這面戰旗的引領下,一呼百應,正迅速凝聚成一支能征善戰的對外開放正規軍。如今,這支正規軍縱橫馳騁在國際市場上,熟悉國際規則、收集市場信息、把脈客戶需求、搭建項目對接,為吉林省擴大開放積累了寶貴財富,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項目對接的合作領域不斷深化
“走出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請進來”。1838個投資合作項目,10353.5億元投資總額,利用域外資金9776.56億元,這既是東北亞博覽會為我省引入的“源頭活水”,更是吉林省奉行“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所取得的豐碩戰果。
吉林省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商品糧生產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有著突出優勢,要想不再“捧著金碗討飯吃”,就必須借助東北亞博覽會這個大舞臺,把我們的優勢“家底”毫無保留地亮出來,把我們千辛萬苦“走出去”建立的客商人脈“請進來”,讓他們在此成功找到合作生財的對接點。
縱覽8屆東北亞博覽會,我們欣喜地看到,吉林省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項目對接的合作領域不斷深化。汽車、農業、醫藥等傳統優勢產業一直是吉林省吸引域外投資者的重頭戲,近年來,吉林省的碳纖維、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逐漸變得炙手可熱,尤其是今年,吉林省又把旅游和文化產業推上了投資合作的前臺。享有“民間外交”美譽的旅游和具有強大滲透力的文化,是推動東北亞區域深入合作的黏合劑和潤滑劑。它們聯袂走上投資合作的前臺,折射出了東北亞博覽會為東北亞各國開發挖掘更廣闊的投資合作領域所作出的積極努力。隨著這些產業項目的對接合作不斷深入,吉林省對外開放的三大平臺,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和中新(吉林)食品區成了“筑巢引鳳”的梧桐樹,一個個簽約項目在此落地生根,不斷推動著吉林省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此外,商品貿易領域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國際采購商大會實現了采購雙方的精準對接,為吉林省的名優新特商品走向省外、走出國門搭建了平臺,增強了吉林省企業拓展外埠市場空間、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勇氣和信心。
“吉林影響”的輻射功能不斷增強
吉林省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邊境省份,要想贏得世界的持續青睞,必須塑造獨具風采的“吉林魅力”,營造具有強大輻射功能的“吉林影響”。8年來,東北亞博覽會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舉辦了一系列高規格的會議論壇,如今,這些會議論壇的內涵不斷豐富,其權威性和國際影響不斷提升。
在這些會議論壇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東北亞經貿合作高層論壇。自2007年起,東北亞經貿合作高層論壇已成功舉辦了6屆,每屆都圍繞一項重大議題,東北亞各國經貿高官齊聚長春,縱論合作大勢,深入對話交流,凝聚合作共識,在國家層面不斷推進東北亞區域合作向縱深挺進。
在突出辦好高層論壇的同時,各國相關部門利用東北亞博覽會的平臺,積極擴大區域內雙邊、多邊及專項領域的對話交流。
世界產業領袖大會、歐盟—中國(吉林)投資貿易洽談會、東北亞金融與產業合作圓桌會議、中國·吉林國際人參大會、東北亞青年企業家發展論壇、東北亞智庫論壇、美大地區友好論壇……這些高規格的會議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翹楚,東北亞博覽會成了他們表達觀點主張、瞭望世界前沿的“論道場”,長春這座最具幸福感和最有人情味的城市因此迸發出了智慧的光芒,煥發出迷人的知性之美,吉林魅力和吉林影響正在逐步增強。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吉林作為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橋頭堡”,借助東北亞博覽會的大平臺,其影響已不僅限于東北亞,已經擴展到了歐洲和東南亞。我們相信,隨著東北亞博覽會不斷做大做強,我省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大步推進,屆時,吉林這個“橋頭堡”的經濟觸角將與“面向全世界、服務東北亞”的東北亞博覽會一道延伸到全世界。(記者楊華)
東北亞博覽會大事記
2005年4月,國務院批準在吉林省舉辦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
2005年7月,吉林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東北亞博覽會秘書處,負責東北亞博覽會籌辦工作。
2007年9月,每屆博覽會同期舉辦東北亞經貿合作高層論壇。
2008年8月,吉林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省博覽事務局,主要負責東北亞博覽會日常籌辦工作。
2008年9月,將文化交流列入東北亞博覽會主體板塊。
2009年9月,從第五屆東北亞博覽會開始國際展位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室內展位實現100%特裝。
2012年9月,國務院批準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更名為中國—東北亞博覽會。
三足鼎立 以經促政——展望東北亞博覽會的戰略地位
9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從第九屆開始,東北亞博覽會將正式更名為“中國—東北亞博覽會”。自此,東北亞博覽會將與東盟博覽會、亞歐博覽會一道“平起平坐”,共同為我國周邊區域的國際合作搭建三足鼎立、均衡發展的博覽會平臺戰略架構。
然而,在此之前,這三大博覽會雖然都是我國周邊區域國際合作中的戰略平臺,但是彼此之間卻“高低不平”。其中,東盟博覽會面向東南亞國家開展國際合作;亞歐博覽會面向中亞、西亞和歐洲等國家開展國際合作;東北亞博覽會面向東北亞各國開展國際合作。但這三個國家級博覽會在名稱、組織體系等方面還不統一,層次水平還不均衡。因此,從促進我國周邊區域國際合作均衡發展的戰略高度考慮,必須著力提升東北亞博覽會的層次和水平。
將東北亞博覽會正式更名為“中國—東北亞博覽會”,更加彰顯了其國家級、國際性和綜合性。去掉現有名稱中的“吉林”二字,能更好地體現展會在地域范圍上的包容性,進一步增強大家對東北亞博覽會區域概念的認同,激發東北各省(區)乃至全國各地的參與熱情;去掉“投資貿易”四字,則有利于東北亞各國在科技、文化、教育、法律、旅游等領域更廣泛地開展交流合作,有利于調動東北亞六國參會參展的積極性。
此外,東北亞博覽會更名還有著更深遠的戰略意義,那就是“以經促政”,促進東北亞國家的“和平、和睦、合作”,實現東北亞博覽會“共識、共享、共贏”的最大化。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的中心已經從北美、西歐轉到了東北亞,東北亞正逐漸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然而,東北亞地區局勢復雜多變,加快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的戰略意義已經凸顯。作為致力于推動東北亞區域各國開展經貿合作、對話交流并面向全世界開放的重要平臺,更名后的東北亞博覽會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以經促政”的戰略意義。
加強東北亞區域全方位合作。東北亞六國總面積達2884多萬平方公里,有著超過17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經濟總量約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不同,彼此間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最具發展潛力和活力的地區。然而與歐盟、北美自貿區等國際經濟合作區相比,東北亞各國在經貿等領域合作的水平和層次相對滯后。因此,更名后的東北亞博覽會必將積極促進東北亞區域各國貿易投資便利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取得“共識、共享、共贏”的新成果。
維護我國邊疆穩定。吉林省位于東北亞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與朝鮮有1200多公里的邊境線,與俄羅斯有200多公里的邊境線。受東北亞復雜多變局勢的影響,我國邊境線時刻承受著戰略安全的考驗。通過開展良好的經貿合作,將有助于增強睦鄰友好關系。東北亞經貿合作高層論壇已成功舉辦了6屆,為東北亞區域各國政府間、企業間交流對話構建了一個重要的渠道,成為一個消除分歧、緩沖矛盾的高端平臺。多位國家領導人先后出席高層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分別提出務實推進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戰略構想。東北亞區域各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政要也應邀出席高層論壇,紛紛表達了加強合作的共同愿望,并希望通過提升現有的東北亞博覽會層次和水平,充分發揮其在促進東北亞區域合作進程中的國際平臺功能。因此,更名后的東北亞博覽會將使東北亞六國的高端對話領域不斷拓展、深入,給復雜的東北亞局勢以包容與合作的新契機。
推動我國國家戰略深入實施。2003年至今,國家相繼出臺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等一系列戰略規劃。各項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每年都有成果要展示,每年都有發展規劃需要深入探討,更名后的東北亞博覽會將借鑒東盟博覽會和亞歐博覽會的做法,向國家部委爭取把以中日韓自貿區建設、東北亞區域合作為主題的重要、高端會議活動固定放在東北亞博覽會上舉辦,使之成為與東盟博覽會、亞歐博覽會功能相似的我國面向周邊國家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切實讓中國在東北亞區域的主導聲音通過數萬參會嘉賓、數千新聞記者傳向全世界。
此外,更名后的東北亞博覽會將使吉林省、長春市的國際知名度和對外開放度大幅提升,長春將向國際化城市的行列大步邁進。(記者楊華)
開放的果實如此甘美
8屆東北亞博覽會成就了什么?
8年來,東北亞博覽會讓一度缺乏開放基因的吉林省一步步走向世界前臺,一串串驚人的數字是吉林省在對外開放道路上闊步前行的最好注腳。
作為媒體人,在親歷、見證、推動著這一偉大進程中,最縈繞于心的還是一幕幕最直觀的場景。
長白山旅游度假區是東北亞博覽會的引進項目,項目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撫松縣。小馬能拉起大車嗎?他們能跟上萬達的步伐嗎?3年過去了,這個項目提前一年投入運營。苦干熬至水成珠。撫松的速度讓萬達折服,撫松精神樹立了一種形象,萬達一再在吉林省追加投資。撫松縣負責人坦誠地說,他們是用倒逼機制跟上萬達步伐的,這幾年也是“跟頭把式”過來的。
我們能想象到這其中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滌蕩了多少陳規陋習,補足了怎樣的短板。“跟頭把式”的過程正是一種砥礪。8年來,多少有形與無形的外來沖擊波如淬火讓人涅槃,多少改革與自省從這里開始。
在歷屆東北亞博覽會上,香港館的每一個入口處,總有人看著過往的參觀公眾,記錄著什么。香港貿發局市場推廣部門每一天都會派人記錄消費者的詳細信息。在分析統計數據的基礎上,重新調整下一屆參展商品的種類。這樣的場景持續了8年,香港人看著過往的消費者,有心人也暗暗地注視著他們。就是在這樣的互相打量與交融中,我們改變了世界,世界也改變了我們。
臺灣館是歷屆東北亞博覽會最具人氣的地方,每天送出幾萬份沙茶醬飯讓大家品嘗,一杯杯熱騰騰的烏龍茶、姜母茶遞到人們手上。人流熙熙攘攘,不管買還是不買,人家總是那么笑容可掬。他們重給予,輕買賣。展臺上方高懸著“人間味、臺灣情”。人們接在手里的已不再是一茶一飯,生意也不再是單純的生意了。不知有多少人從這一刻萌生了去寶島臺灣看看的念頭。許多百姓對東北亞博覽會的理解,對外邊世界的向往,甚至對開放意義的認識,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那么多的和諧畫卷令人動容。第八屆東北亞博覽會上,3位俄羅斯外商在招待晚宴上,吃到鮮糯玉米,過齒難忘,急切地想把這種玉米引入俄羅斯種植,后來費盡周折在展館內找到廠家。天景集團經理很實在地告訴他們,這種玉米需要特定的種植技術和環境,然后扛起一箱玉米送給他們。也許這種玉米永遠無法生長在俄羅斯的土地上,然而,俄羅斯人的執著,中國東北人的熱情、豪爽,卻深深鑲嵌在雙方的腦海中。8年來,多少這樣的鑲嵌讓不同國度的人們相知、相親,讓人堅信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流不可逆轉。
我們從未如此直接感受到全球化,我們的生活也從未如此與世界同步。
在這里,泰國人買走了德國的機器人,俄羅斯客商看中了臺灣的茶具,新西蘭葡萄酒受到蒙古展商的青睞。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指甲大小的白色塑料片是全球最薄的微型電風扇,見識了可以為手機充電的自行車,去親手操作只要按一下按紐就可以釀出好酒的釀酒機。在東北亞旅游館,一個在媽媽懷里的孩子詫異地看著“蒙古國前的奔馬”,試探著伸出小手去觸摸;白發的老人樂呵呵地搶購正反面隨意佩戴的神奇老花鏡……開放與共享的果實如此甘美,還有什么比百姓燦爛的笑臉更能鼓舞人心呢?
徜徉在這樣的記憶長廓里,我們觸摸到開放的本質,看到了最終要抵達的目標。一幕幕俯拾即是的場景如一朵朵浪花匯聚成壯闊的長河,這樣的長河不舍晝夜,奔騰向前,融入世界洪流,讓我們躍入更廣闊的空間……(萬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