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長江和他資助的學生在一起。(資料照片)
10月8日,記者來到長春市朝陽區離休干部葛長江老人生前的家,追憶葛老晚年堅持10年拾荒助學的感人事跡,感受葛老那傳承不息的崇高精神,見證一位老黨員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和忠誠。
這是一棟位于一汽家屬區內的職工宿舍樓,葛老曾經在一樓的一個單元內生活居住了50多年。步入室內,陳設簡單而純樸,老式的幾件普通家具,同樣老式的電視機,看得出,這是一個經歷了多年歲月更迭而又不失本色的儉樸家庭。最引人注目是墻上掛著的一幅毛筆字:“愛心永恒、功德無量”。這是長春市一位知名人士題贈,也是葛老晚年捐資助學、奉獻愛心精神的真實寫照。
永不褪色的共產黨員
1923年6月,葛長江出生于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石良集葛家村的一戶貧苦人家。從懂事起,他就一直記著母親的話:“永遠別忘了自己是窮人。以后過上好日子,更不要忘了窮人。”葛長江20歲時走上革命道路,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參加過大小戰斗上百次,多次榮立戰功。解放后,他被組織派往長春工作,分配到一汽保衛組。葛長江是革命傷殘軍人,按醫生建議本該休養,但他非但不休,還加倍努力工作。組織上為了照顧他的身體,把他調到東風公社任黨委副書記。在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葛長江就在公社(后來變為鄉、街道辦事處)這一級做副職。1982年,他在孟家街道辦事處黨委副書記的崗位上離休。
人雖然離開了工作崗位,但他一顆火熱的心并沒有閑下來?!白鳛橐幻宵h員、老干部、老革命傷殘軍人,為黨分憂、為群眾解難,是我的責任。我要做一名永不退休、永不褪色的共產黨員”。“幫助生活困難的人,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是一名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在日記和學習筆記中寫的話語,既是自我激勵,也是真情表白。
從小歷盡苦難的葛長江古道熱腸,見不得別人吃苦遭罪。他看到周圍還有一些生活困難的人,決定從扶貧開始。由于離休金有限,在他的“扶貧計劃”開始階段,付出的主要不是錢,而是力量,更是精神。他看到一對農民夫婦進城賣秋菜,一大早守在那兒等生意,凍得夠嗆,就張羅著幫助推銷,還幫著牽馬、搬菜、過秤;人家沒吃飯,他連飯帶菜給每人裝一大飯盒。新立屯老任家日子過得窮,窗戶都是用塑料布對付的,冬日里寒風凜冽,孩子趴在炕上凍得哇哇直哭,他給任家買來玻璃、釘子,又幫著安裝。接著,還幫著買來種子、肥料,又給參謀種點兒啥。在他的幫助下,四五年的工夫,老任家便成了萬元戶。
2003年,長春市朝陽區委老干部局提倡每位老同志至少幫助一名貧困學生,與之結成對子,葛長江第一個報了名。老人幫扶的第一個學生是崔小妹——樂山鎮中心校一位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孩子的父母都是殘疾人。崔家艱難的生活,讓葛老心酸,第一次去,他便留下身上僅有的850元錢。說好其中500元作為一年的學雜費,200元給孩子買套新衣服,150元用于買學習用品。葛長江覺得單單支援孩子一點兒錢還不夠,最根本的是幫助這個家庭脫貧。他給崔家出主意,在農田里種點兒能產生經濟效益的作物。最終敲定種笤帚糜子。為此,葛長江不辭辛苦地跑了好幾個鄉鎮學習考察,買來種子,幫著種上。之后的幾年里,小妹的書念得很好,家境也大有好轉。
拾荒助學“長征路”
葛長江想在有生之年把扶貧濟困這件事干到底??蛇@把年紀了,靠自己的離休費資助也不夠。因此,找個“來錢道兒”成了當務之急。想來想去,葛長江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拾廢品。從2003年起,80歲的葛長江開始在長春街頭拾廢品,近10年間行程約1.25萬公里,相當于一條“長征路”,他拾廢品2萬余公斤、飲料瓶7萬余個,捐款12萬余元,幫助了4個困難戶、16名困難學生。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不能眼看著孩子因家庭貧困不能讀書。盡管我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我還有一口氣,能幫一個是一個”。“有人問我,為什么要通過拾廢品的方式去資助貧困學生呢?因為我是黨的人,應該關心那些有困難的人。為了多捐點錢,我才選擇拾廢品。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要把晚年的余熱和有限的精力,無私地奉獻給黨和人民。”這是葛老的肺腑之言,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