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羊“養肥”便賣 本土優秀品牌不斷流失
本土優質品牌為何流失
近年來,以蘇泊爾、大寶、中華牙膏、南孚電池、白加黑、舒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品牌在國家商務部批準之下陸續被外資收購,致使中國部分行業已近乎淪陷。
在如今全球競爭浪潮中,外資品牌對中國本土品牌采取“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買,買了之后就束之高閣”的傳統策略,越來越多的國內品牌資產慘遭流失。
但是,仔細研究這些外資收購案例不難發現,絕大多數被收購的民族品牌并非都是面臨著市場業績嚴重虧損、近乎倒閉,其中也不乏一些市場業績表現良好的優質品牌。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優質品牌為何不獨自做大做強,而是走上“自廢武功”的道路呢?
業內專家分析稱:關聯企業間體制詬病是其原因之一。由于關聯企業間資金的不科學、不合理運作,致使資金鏈吃緊,這種背景下,忍痛割愛自有優質品牌也就順理成章。
正如東盛科技無奈將其子品牌“白加黑”轉讓給德國拜耳集團就是很明顯的案例。“白加黑”等品牌是東盛最具代表性的優良資產,這些品牌在2005年的銷售額為3.308億元人民幣。但由于東盛科技被大股東東盛集團和二股東東盛藥業占用金額一度達15.88億元;另外存在累計未披露對外擔保達9.56億元,東盛資金鏈全線告急,無奈之下,在商務部批準后,東盛科技將“白加黑”等優質子品牌以10.72億元人民幣忍痛出售給德國拜耳集團,從而促成了迄今為止中國制藥領域最大的一起外資并購案。
“而滑稽的企業競爭策略是民族優質品牌被收購的另一個因素。”上述專家稱,一些企業往往在主觀認為品牌業績長時間無法突破的情況下選擇引入外資,通過將大部分股權出售給外資品牌的方式進行合作經營。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品牌在此之前市場業績并不虧損。
原本屬于絲寶集團的舒蕾、風影、順爽和美濤四大護發品牌,就因此委身外資拜爾斯道夫旗下。本想借助拜爾斯道夫的力量,擴大絲寶四大品牌的市場份額,但絲寶集團卻忽略了外資收購中國本土品牌“買了之后就束之高閣”的策略,忽視了類似“紅心”等一大批民族品牌被外資收購控股之后無助、無奈的局面。
此外,據記者了解,中國本土優質品牌被不合理賤賣也不排除部分地方政府不良的動機和商務部缺乏監管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