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太原市河西農產品批發市場內的商販正在運菜。隨著山東、河北等地新菜上市,山西蔬菜平均批發價格連續第四周出現下跌,十九種重點監測的蔬菜中油菜和萵苣跌幅較大,分別達到22.76%和32.74%。預計隨著未來幾天山西本地菜的陸續上市,土豆、大白菜、芹菜等蔬菜的價格仍有下降空間。新華社記者范敏達 攝
何時“我們”都能不受傷?
菜價上漲,消費者難以承受,而價格的下跌同樣讓菜農叫苦不迭,一些人開始反思,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你”和“我”?專家建議,流通環節費用過大,小農經濟市場適應能力弱,都是菜價不能保持合理價格的原因,今后相關部門在保住“菜園子”的同時,要加大對“菜路子”的改進。
記者采訪發現,雖然菜農無奈承擔起菜價下跌的損失,但菜價的最終售價卻并不低。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卷心菜“一路走來”的價格變化情況。首先,農民一大早把菜從地里刨出來,賣給菜販子,好的兩毛一二,差的一毛四五,平均在0.2元/斤。菜販子通過汽車把菜運到濟南的蔬菜批發市場,再出售其價格就到了3毛錢。
“現在油價每升7塊多,司機工錢每月上漲到近3000元,我還要跟車、裝卸貨,車子要保養、維修,什么都得花錢,每斤毛利沒有一毛錢肯定不行。”長期從濟南郊區向濟南匡山蔬菜批發市場送貨的李永方說。
菜到了蔬菜批發市場后還要再批發給各個菜市場的小商販,這中間又加上攤位費、蔬菜損耗成本、人工費、裝卸費,卷心菜每斤的價格至少要再漲5分錢。之后小商販最終出售給消費者還要再加0.15元的利錢,菜價也就到了0.5元/斤。
對此,藺棟華解釋說,菜價由種植成本加流通成本組成,種植方的價格雖然下跌,但中間流通環節的價格并沒有下降,所以消費者感覺也就沒那么明顯。如何有效改變蔬菜的銷售模式,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對菜農、消費者都有好處。
一些專家認為,目前小農戶種植存在諸多問題,其對市場、銷售渠道都不能有效把握,有時只能聽天由“價”,這加大了風險控制的難度。“今后應在加大種植保障的同時,加強行業性組織建設,利用協會組織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各種信息的及時傳播,增強菜農抗風險能力。”孫繼祥說。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