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向來自全球的政經界人士表示,中國將以加入世貿組織十周年為新起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在繼續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新的跨越的關鍵節點,中國借入世十周年這個合適的契機來反思和總結經驗,有益于為進一步對外開放做好戰略布局。
入世為謀經濟發展新空間
中國的復關和入世談判“從黑發人談到白發人”,經歷了漫長的15年,山重水復,殊不平坦。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專家認為,中國在關貿總協定(GATT)和世貿組織(WTO)門前,從“等待”到“進入”,離不開決策層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判斷。
當時關于全球化利弊、復關入世得失的爭論非常激烈。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對本刊記者說,中國決策層深思熟慮,判斷全球化對中國是有利的,中國的發展要有可持續性和競爭力,未來發展空間必須拓寬到世界,這是很有遠見卓識的。
該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紅說,中國當初談判的目標是希望融入世界市場,大力吸引外來投資,擴張中國出口,以促進經濟發展。
“實踐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劉軍紅說,入世猶如中國經濟的一個啟動引擎,之后投資涌入,貿易大發展,經濟高增長,社會大進步,中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實現了當初的目標,也表明了中國不能孤立發展,需要依托世界市場。
入世啟動經濟的發展,也“倒逼”制度的改革。陳鳳英認為,中國加入WTO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制度性改革。這首先體現在法律制度和規制上,中國遵守承諾,很快開展并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清理法律法規的工作,法治觀念更為深入人心。其次是政府職能轉型,執政方式和理念的改革,“以人為本”、“服務市場和社會”和“市場化管理”等意識得到增強。
陳鳳英形容中國加入WTO帶來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中國開始全面起飛,全面融入世界,實力提升,改革深化,國際化程度提高,中國政府和企業也都經受住了考驗,“過了關”。
入世十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已從入世初期的世界第九大經濟體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貿易國。
獲得成長與發展的中國也在影響和惠及世界。世行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1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第一引擎。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開始主動積極地推進“貿易平衡戰略”,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扮演著向全球輸出總需求的重要角色,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世界總需求下降了0.6%,而中國實現內需增長13%,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6個百分點。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專家張茉楠認為,中國靠自身結構的轉變正成為推動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
伴隨中國與外圍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再平衡以及中國經濟和需求結構的轉型,中國貿易逐漸走向長期平衡將是大勢所趨。“盡管在這一過程中仍會面臨各種成長性考驗,但世界經濟貿易格局會因此發生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改變。”她說。
WTO總干事拉米說,中國入世十周年,“成績是A+”。對此,陳鳳英認為,中國在獲得亮麗成績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代價,這些問題今后要努力加以解決。
首先是入世時遺留的一些問題,包括非市場經濟國家待遇、過渡性特保機制、過渡審議以及技術壁壘和環境壁壘等非關稅壁壘;其次是來自發達國家的保護主義問題,這將是未來十年中國面臨的很大問題;另外,農業總體開放未做好,農業發展一度未受到重視,造成發展明顯滯后,安全問題突出。
多位受訪專家同時強調,中國出現的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發展失衡、生態環境惡化和收入差距加大等,并非入世所致,更多是中國發展和前進中的問題,因此不能因這些問題的存在而否定中國加入WTO的意義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