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著一個關于奢侈品下鄉的笑話:一位賣奢侈品的總裁到中國某縣城考察,看到眾多的奢侈品logo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坐公交車買菜的老大媽拿著LV的包包,行人們扎著登喜路的皮帶,在一條幾乎只能讓SMART通行的道路上,一輛路虎閃轉騰挪,十分淡定地鉆進了一輛寶馬6系轎跑和一輛奔馳E300之間的空地。總裁呆住了,心想:額的神呀,全被搶占了,我怎么這么傻不早點來呀……
據世界奢侈品協會最新出爐的《2010—2011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城市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奢侈品消費能力排行中,除卻傳統的“北上廣”外,杭州、溫州、青島占據前三強。長沙、西安、廈門、鄭州等城市緊隨其后。眾多的奢侈品牌正將觸角進一步伸向中國市場新的根據地。
蘭蔻總裁每天關注杭州的銷售額
“以前,一個奢侈品牌從我們開始接觸到正式開店,最少也要兩年時間,而現在這個過程大大縮短了,很多品牌都是不請自來。”鄭州知名購物中心——鄭州印象城總經理姚麗芳說。
根據咨詢公司貝恩公司的研究報告表明,目前中國的富裕階層只有30%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70%以上居住在一線城市以外。二三線城市作為奢侈品消費未來的主力市場,開發前景廣闊。
“2010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的增長中約有67%來自新增消費者,二三線城市正成為大品牌搏殺的新戰場,那里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和消費意愿已接近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消費者。消費金額幾乎等同甚至超過一線城市同等收入的消費者。”貝恩公司合伙人Bruno Lannes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近日,美國奢侈品牌拉夫·勞倫總裁羅格·法拉赫表示,中國許多二三線城市消費者需求正在釋放,除了在一線城市增加投入,也必須在這些地方開辟新市場。
記者發現,目前已經有上百個號稱奢侈品的品牌挺進中國內地,各大品牌的開店數量如雨后春筍。例如法國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在中國的22個城市開了27家專賣店,其中包括長沙、西安、青島、廈門等二三線城市,寧波、杭州則云集了幾乎所有的國際奢侈品大牌,其中杭州已經超過廣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奢侈品消費第三城。
根據杭州大廈購物城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其銷售業績超過30億元,增幅達19%,商場利潤的增幅達23%,超過3億元。杭州人開玩笑地說,蘭蔻的全球總裁每天都要看一看杭州大廈的銷售額,因為“蘭蔻”在這里的銷量居亞洲第一。
鄭州丹尼斯百貨人民店店長張建告訴記者,2008年阿瑪尼入駐鄭州后,中原才算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奢侈品牌。之后,鄭州商圈迎來了高端品牌的進駐高峰,2009年至今,鄭州多家百貨商場引進的國際一線品牌有數十個之多。“以前是不敢引進這么多品牌,僅在管理經營人員上就達不到要求,但是現在大批在海外和一線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80后選擇返回自己家鄉所在的二三線城市,他們之中不少人經過培訓就能夠迅速上手成為優秀店員,因此在人才上一點也不擔心。”張建說。
國內消費者趨年輕
世界奢侈品協會統計,中國奢侈品消費人群正在變得越來越年輕,2007年中國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費群在35~45歲之間,2011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費群則在22~45歲之間。
暨南大學經濟學系主任劉金山教授表示,奢侈品消費將在中國形成“排浪式”的浪潮。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中國已經出現了一批有消費能力的富人階層,他們追求品位和個性化消費;二是在首先富裕起來的階層中,奢侈品形成一種示范效應,也讓白領、小老板開始追逐,變成“排浪式”的消費浪潮;三是現在許多獨生子女踏入社會,他們的消費觀念已經改變,而且家庭也有實力支撐他們的這一消費觀念。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把奢侈品的消費人群描述為具有以下特征者:月收入萬元以上;效益較好企業的中高級干部;中小企業主;擁有價值30萬元以上轎車的人;常年使用高檔化妝品的人;壟斷行業的管理人員,如電力、燃氣、通信等;政府官員,比如處級以上干部等。“中國的富裕消費者不同于外國富裕消費者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年輕:他們大約 80%都在45歲以下,而美國富裕消費者這一比例為30%,日本則為19 %。”
“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一批新富階層,他們強烈渴望社會認同,所以,有時候消費奢侈品時并不關心產品的價值,而只在乎身份象征。”品牌專家李光斗如是表示。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