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單位發月餅可能被征個稅”的討論余音未落,有好事者又把目光投到了“一塊月餅承載的稅”上,稱:一塊月餅,從生產廠家到消費者手上至少要交四重稅,如果從生產、運輸、銷售、購買的更多環節考慮,承載的稅會更多。
這樣簡單羅列是否有誤導之嫌?專家認為,眼下公眾對各種“稅”如此敏感,是基于相同的心態——遭遇國際性的通貨膨脹,收入增長跟不上物價上漲,應付日常生活非常疲勞,希望減稅;在稅的來源上琢磨,也是在找出口泄怨氣。
泄怨氣就難免有誤會,在“針頭線腦”稅之爭系列報道的結束篇,新聞觀點請專家詳解一下這些“怨”與“誤”。
琢磨1
有網友稱,一塊月餅,從生產廠家到消費者手上至少要交四重稅:1.賣麥子給面粉廠的交個人所得稅(注:原文誤,農民銷售自產農產品不繳納個稅,個體糧販或商業企業銷售麥子應交3%或13%的增值稅);2.賣面粉給月餅生產企業交17%增值稅(注:原文誤,應為13%);3.生產月餅的企業要交25%企業所得稅;4.賣月餅的商家要交17%增值稅。
還有人說,從生產、運輸、銷售、購買的整個環節考慮,一件商品除了增值稅,還涉及消費稅、城建稅、教育附加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等各種稅。這樣的算法有沒有道理?
實際上消費者負擔的稅率并沒有17%那么高
張廣通(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
假如一塊月餅的零售價格是100元的話,最后賣給消費者的時候就含了17元的增值稅款。這17元錢是從生產、銷售各個環節一點點累計起來的,和每個環節全額收17%增值稅是不一樣的,因為各環節之間有抵扣。根據抵扣算下來,每個環節實際交納的增值稅,占銷售價格的比例可能就是1%、2%,還有的是零申報甚至負申報,比如有政府退稅的情況,實際上消費者負擔的稅率并沒有17%那么高。
但是老百姓算賬不管這個,不計抵扣,100塊錢的月餅里面就含有17塊錢的增值稅。這位網民的這種算法實際上就是想讓大家注意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等這一套流轉稅的問題。其中的論調就是:個人所得稅也就占財稅總收入的7%,邊際稅率又很高,別關注個稅了,即使取消也省不了幾個錢;中國最大的稅是在各個環節上的流轉稅,它們占總收入的75%以上,把流轉稅減下來,物價也就下來了,負擔就真的減輕了。一些學者也說,要減輕稅負得從流轉稅開刀,老百姓也這么理解。
歸總起來,上半年個稅免征額的爭議,降低奢侈品關稅的呼聲,也是基于相同的心態——遭遇國際性的通貨膨脹,人們的收入增長跟不上物價的上漲,生活成本高,生活負擔重,覺得應付日常生活已經非常的疲勞,希望政府能夠減稅。
增值稅占流轉稅的35%左右,是我國第一大稅,如要降稅自然首當其沖。那么17%的稅是重還是輕呢?在實行這種環環抵扣的增值稅的國家,高的有達23%的,也有低的,我國這個17%是個中等偏上一點兒的水平,能不能降到中等偏下一點兒呢?這可以期望。
話又說回來,增值稅不是只針對月餅征的,所有商品價格都含有17%。能因為老百姓感覺負擔重了,就把日常生活用品的流轉稅率都給降了嗎?這個對國家稅收收入的影響會有多大?
[批注]
增值稅抵扣一例
各稅種都有抵扣的情況,下面以增值稅為例:
某廠購買原料,不含稅價100元,加17%增值稅,合計含稅價117元。加工后賣出,不含稅價200元,加17%增值稅,合計含稅價234元。如無抵扣,該廠應納稅34元。但該廠可以憑進貨增值稅發票抵扣聯去當地國稅機關認證沖抵稅額,用進原料時的17元與售成品時的34元相抵,則該廠實際交納的增值稅為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