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改委整頓中藥材市場價格的大棒下,康美藥業會不會成為那只用來“儆猴”的“雞”?
1997年成立的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美藥業),正儼然成為中藥材行業的“反面教材”。
7月中旬,因囤積三七獲利1.2億元人民幣,康美藥業遭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稱發改委)的“提醒告誡”。此后,康美藥業不僅股價大跌,且遭遇社會的譴責質疑。
整個中藥行業亦為之震動。特別是7月18日,發改委對中藥材行業首次開出調控處方——責令54家囤積黨參的商戶限期限價限對象銷售所囤積的100多萬公斤黨參。
發改委做出此種反應的背景是,中藥材行業繼1988年、1992年和2003年的三輪漲價后,其起自2009年的第四輪漲價風潮波動至今。
據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發布的監測數據,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天氣、游資炒作、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原因,中藥材進入價格上漲通道。到2010年,全國537種中藥材共有84%漲價,漲幅從10%到400%不等。
有業內人士稱,此次中藥材漲幅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堪稱近十年之最。
這個“漲”字,令中藥材的相關產業鏈叫苦不迭,制藥企業更隨即將成本壓力傳導給下游的患者。一時之間,昔日以“廉”著稱的中藥變身“貴族藥”,遭到公眾“藥你命”的詬病。
此種氛圍下,康美藥業對三七的低價購入、高位拋售、獲取暴利,格外觸動各方神經。
有人認為,康美藥業此舉無異于發“國難財”,是惡意囤積的典型;亦有觀點認為,康美藥業的獲利,系其管理層專業判斷、資金實力等的合理回報。
那么,這究竟是一種經典的商業獲利案例,還是惡劣的擾亂市場行為?
高額獲利
兩年來,三七的價格攀升軌跡十分清晰:2009年,其價格大致是每公斤七八十元;2010年3月中旬,漲至每公斤300多元;今年3月底,則為每公斤近600元。
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司司長許昆林向媒體表示,中藥材價格出現的非正常暴漲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業蓄意囤積使然。
據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康美藥業2009年購入三七660.7噸,庫存58.04噸,全年累計囤積達到718.74噸。當年,公司對外銷售三七僅88.1噸,生產自用65.6噸,截至2009年12月31日,還有庫存565.04噸。尤其是當年1~9月份,僅對外銷售2噸。
而由于2009年三七主產地云南省文山州大旱,導致當年全國三七的產量僅為3000噸左右。這意味著,康美藥業購入的三七占到市場總額20%以上。
2010年,國內三七價格一路上漲,康美藥業將購入的三七全部拋售,從中獲利1.2億元。
資料顯示,中藥飲片分裝原是康美藥業的主業,但目前已將重心轉戰貿易,并將其拓展為第一收入來源。
2010年該公司年報顯示,來自中藥材貿易的營業利潤達5.86億元,占公司去年全年凈利潤的82%。查閱該公司近年來的存貨可以發現,存貨分為原材料、庫存商品、自制半成品、在產品、周轉材料等,其中2009年底原材料賬面價值為9116萬元,到2010年6月底為11982萬元,2010年底更是達到16790萬元。
許昆林透露,發改委已重點對康美藥業2009年涉嫌惡意囤積三七藥材的情況進行專項調查,“情況據查屬實”,至于下一步的處罰,正在研究之中,“我們先是依法予以提醒告誡,處理也將依法進行”。
連日來,本刊記者多次聯系采訪康美藥業總經理馬興田等負責人,均被婉拒。對于公司是否因囤積暴炒而受到政府處罰時,公司一員工反問:“你看我們公司的股價有受到影響的跡象嗎?目前經營一切都很正常。”
在康美藥業的總部所在地——廣東省普寧市,一位干部向本刊記者評論道,作為一家提供治病救人物資的上市公司,康美藥業理應在履行社會責任上作出表率,但其蓄意囤積暴炒事關百姓民生的藥材,其逐利的本性顯然大大掩蓋了本應擔負的企業良知。
也有人對康美藥業抱屈:康美藥業的管理層不過是有一定遠見,看準了一輪上漲的趨勢,并很好利用了價格波動,為公司股東創造出更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