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GDP質量排行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以GDP作為衡量地方政績乃至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環境資源代價付出觸目驚心,迫切需要一套能夠覆蓋資源環境的統計體系,以反映環境狀況與經濟的關系,這也是人們最先從統計如何更科學合理的角度反思GDP的原因。就這個角度而言,正確引導地方政府追求高質量的GDP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對于當前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同樣有著積極引導作用。不過,從長遠發展而言,GDP并不等于民眾生活的幸福,也不等于中國進入世界經濟強國,因此,淡化GDP乃至最終放棄GDP主義才有可能實現我國經濟的真實跨越。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現狀來說,東部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階段,尤其是傳統的GDP大省(如山東、江蘇、廣東等)已經不可能持續延續原來的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方式,這不僅是勞動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約,而是整個產業的發展需要,而且GDP高速增長,節能減排的壓力不斷增加,正在迫使各地經濟發展方式朝著平衡、健康的方向轉型,這是整個經濟發展規律的需要,所以說,這一類先期發展的地區必須率先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才能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最終促進我國整個經濟產業鏈的升級。
我們確實看到,在GDP的政績觀下,地方政府通過掌握發展資源不斷地扭曲著我國的城市化發展,一方面,通過上大項目、大投資等政府主導投資拉動GDP增長,比如大型的公路橋梁以及房地產建設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追求政績,出現大量違規和工程質量大幅倒退的情況,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頻頻爆出的錢塘江三橋坍塌事故。此外,短命的房子也讓老百姓住得膽戰心驚。另一方面,全國各地瘋狂的招商引資,地方政府為了實現GDP增長,利用手中的權力與市場資本結合。最終導致環境污染、資源破壞、低價圈地、低工資等問題長期存在,而低水平重復的產能爆炸似地擴張,又使得這些產能最終以退稅補貼的形式來實現,最終造成我國不斷地補貼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但是,即便是陷入到這樣的發展困境,地方政府對于GDP的崇拜依然非常強烈。地方做大GDP的沖動從近期各省陸續公布的經濟半年報中便可見一斑。梳理各省發布的數據發現,除京、滬外,29個省區市上半年GDP增速均超過了全國9.6%的水平。
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地方光有GDP不行,但沒有GDP也萬萬不行”。所以,我們必須理性而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誠如牛文元所指出,發布報告主要目的在于“讓公眾科學地認識GDP,既不盲目崇拜GDP,也不盲目拋棄GDP”。可以這樣認為,淡化GDP并不意味著經濟發展方式自然轉型,也不意味著解決民生問題就沒有新的問題。民生投入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地方政府似乎也永遠處于“缺錢”狀態中。因此,要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關鍵還是要實現政府的轉變。
來源:半月談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