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談、限價壓不住成本上漲壓力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多家食品、日化企業均表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成本上漲壓力。然而,在國家調控和“約談”、“限價”的壓力之下,多家企業均不敢輕言“漲價”。早前,聯合利華因“散布漲價信息,擾亂市場秩序”,被發改委處以200萬元的罰款。
不過,隨后聯合利華依然頂風漲價,在5月底旗下夏士蓮、力士多款沐浴露、洗發水提漲,漲幅為10%。此舉,又被部分專家視為“約談”失效。
近期“約談”失效的例子不斷出現,今年5月份,包括惠氏、雅培、美贊臣等多家洋奶粉企業均被發改委“約談”,洋奶粉價格穩定了一段時間,然而,最近多個洋奶粉品牌開始提漲。昨天,雅培方面表示,目前的價格政策是完全遵循中國價格法的。惠氏方面則宣稱價格上漲是因為“配方升級,新品上市。”
發改委對食用油企業的“限價令”也可能將在8月份松綁。今年上半年,食用油二度被要求延期“漲價”。有業內人士認為,食用油企業的“限價令”松綁后,可能引發食用油行業補漲潮。
廣東省流通研究所所長王先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指出,“約談”、“限價”等穩定物價的舉措均是臨時性,治標不治本。另有專家認為,上述臨時性措施的“維穩”效力有限,若無法最終解決企業日益增加的成本壓力,企業最終會進行調價動作。
預期成本還要漲企業提早漲價減壓
“最近日用品、食品持續漲價,這是一個普遍的市場反應。”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認為,首先是因為通脹預期,現在許多中小企業遇到資金缺乏的問題,廠家的提價是對預期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提前的反應。“目前,通脹壓力仍在高位,出于對6月及未來月份GDP仍將高位運行的預期,多數廠家為提前消化成本壓力,于是做出提前漲價行為。他認為,通脹預期一直存在,“雖然它不是物價提升的主要原因,但仍是原因之一”。
林江進一步解釋,供需關系的相互影響也是關鍵原因。剛性的需求一直在上升,但是供給卻跟不上。例如因為國內奶粉安全事故頻發,導致消費者對“洋奶粉”過分依賴,這也是“洋奶粉”和中外合資奶粉價格走高的原因。此外,流通成本高也是物價上漲的原因,現在許多流通領域的稅費亂收情況比較嚴重。
“通脹導致企業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企業自身因為無法消化成本上漲因素,最終出現下游終端消費品企業的漲價。”經濟學家葉檀指出,“目前,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的影響,市場消費品的價格還會繼續走高”。
她建議,要抑制通脹,需要控制泛濫的貨幣,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提高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洋奶粉價格的調漲,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均認為,并非完全因通脹導致洋奶粉企業利潤下降,而是洋奶粉們在收獲信用溢價。“今年以來,中國乳品行業的安全危機事件頻頻出現,最近又出現新國標全球最差事件,再度重創國人對國產乳品的消費信心,由此洋奶粉獲得高額溢價,客觀上反而促成它們加速擴張,并通過提價來獲得更高利潤。”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