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勢下,我國金融、航運業務的創新、開放、提升,其本質是要順應資源的全球化配置趨勢,我國要主動參與這個配置。不管是貨物還是資金,原來是別人配置給我們,現在我們要主動參與這種配置,這對我們現有的進出口體制、外匯管理體制、金融體制等都提出了挑戰。”上海市金融辦主任方星海說,“上海率先面臨配置方式改革的問題,必須率先探索,盡早破題,為我國經濟轉型積累經驗。”
目前上海正在試點的新型國際貿易結算正是這種配置能力的一種體現。以前,我國對外貿易項下每筆交易都要做到貨物和資金一一對應,但這對于大型貿易集團而言卻存在不小的麻煩——假設上海某公司在美洲承接了一個工程項目,但部分設備要從歐洲進口,也就是說貨物要從歐洲到美洲、資金要從上海到歐洲,在我國現行貿易體制下,沒有進口單,錢就出不去,也就無法參與全球貿易往來。新型貿易結算就是要把資金流與貨物流分離,在特殊監管賬戶下,只要有合同和發票就可以調動資金。
“這一創新大大推動了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發展。雖然物流不一定在上海,但信息流和定價權在上海。”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蔣卓慶表示。
今年1月,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標準造船合同(上海格式)正式發布。這一格式合同充分吸納了我國通用造船合同和大部分國際造船合同的優點,并考慮了國際船舶市場的周期性變化和國際海事界陸續推出的新規范、新標準,成為首個“中國制造”的國際航運標準。此舉扭轉了國內造船界長期以來一直沿用西方國家制定的造船格式合同、并被要求必須適用英國法律且在倫敦仲裁的“顯失公平”的局面。
“擁有國際化的標準,意味著更多的話語權,更高的行業地位,對繁榮我國造船業、強化航運軟實力意義深遠。”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秘書長蔡鴻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