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始建于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辦創建的第一座寺院,被佛教界尊稱為“釋源”和“祖庭”,是中國伽藍之首。
據記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漢明帝就派大臣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途中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誠懇邀請二位高僧赴中國弘法,并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洛陽。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取名“白馬寺”。
白馬寺在佛教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說:中國第一座古剎——白馬寺、中國第一座舍利塔——齊云塔、第一次去“西天取經”的朱士行始于白馬寺、最早來華的印度高僧禪居于白馬寺、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于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在白馬寺的清涼臺、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第一本漢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譯于白馬寺,并最早在洛陽立壇傳戒、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于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馬寺。
現存白馬寺總面積約200余畝。寺內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東西兩側分別有鐘鼓樓、齋堂、客堂、禪堂、藏經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筑,左右對稱,布局規整。泰式佛殿以及在建的印度風格佛殿分布在寺院西側。
齊云塔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云塔初建于公元69年,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舍利塔。1990年齊云塔院被辟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白馬寺典藏文物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供奉在大雄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以及供奉在天王殿的彌勒佛,共計二十四尊,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是元代“夾干漆”造像,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近幾年,隨著洛陽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洛陽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旅游城市,到白馬寺旅游和參訪的游客香客與日俱增,寺院收入不斷增加。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寺院先后向東、西、北進行了擴建,寺院總面積達740余畝。同時寺院委托相關規劃設計部門對其進行了設計和規劃,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積極推進當中。
編輯:寧波 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