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濱海綠道連接廈漳泉 廈門規劃建設綠道與慢行系統
漫步山體公園,感受城市“綠肺”,我市將打造“一環、兩帶、四放射”的綠道與慢行系統,串聯“美麗廈門”。昨日,市規劃局通過市長專線透露,規劃中總長79.7公里的省級綠道——濱海綠道帶,將沿海岸線從海滄延伸至翔安,甚至連接起廈漳泉三地。
在城市規劃中,廈門十分重視生態保護和宜居環境的建設。2011年初,我市召開專題會議提出開展綠道規劃建設。市規劃局組織相關單位著手啟動廈門市綠道與慢行系統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于去年底完成。
本次規劃輻射廈門本島和島外四個區,根據廈門城市規劃區自然特色、城鎮發展結構特征和未來發展態勢等,規劃建設總長848公里的“一環、兩帶、四放射”城市綠道網和慢行系統。“一環”指廈門市本島環島路濱海綠道;“兩帶”指沿廈門灣的省級一號濱海綠道帶和沿城市外圍的山體綠道;“四放射”指由海滄過蕓溪、集美后溪、同安東西溪和翔安東坑灣—九溪組成的城市放射綠道。其中,濱海綠道作為廈門灣沿岸的城市慢行系統,將串聯海滄中央商務區、杏林灣生活區、集美學村歷史保護區、環東海域濱海休閑區等,形成獨具特色的休閑觀海長廊。
據悉,綠道中還將綜合布設19個一級驛站、34個二級驛站和若干個出入口,共同構成廈門城市規劃區綠道網系統。“一級驛站就如可供住宿的度假村,二級驛站包括休閑娛樂的茶室,涼亭、公廁等作為基本配套也將納入綠道建設中。”
源于城市外圍的山體,島外十條溪流緩緩流經試點鎮、新城,最后匯入大海。去年,我市已完成這十條溪流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和景觀規劃設計。這十條溪流今后將打造成一條條縱向的“綠廊”,按照城市休閑帶狀公園的規劃思路來建設。
實習編輯: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