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李川:南平機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機制
南平是福建的農業大市,10個縣(市、區)有8個是省級商品糧基地縣,其中7個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稱。南平農村與全國其它地方一樣,“三農”工作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為此,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會長李川。
對于南平農村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李川說,南平滯后的科技服務體系難以適應農業科技創新的需要,小生產”與“大市場”的脫節導致農產品賣難問題突出,投入不足導致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擴大,而農村社會結構調整轉型,農民對民主法制的期盼加強,都暴露出農村基層組織薄弱、社會管理體制滯后及社會矛盾增多等諸多問題。
據李川介紹說,1999年以來,南平市根據農業農村的迫切需要開始了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探索,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赴當地調研,提煉出以“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為內涵的農村工作新機制,并于2002年在《求是》雜志上撰文,對此創新思路給以了充分的肯定。
據李川介紹,南平機制在探索階段,把著力點放在解決對農民科技服務的缺位上,1999年初下派第一批科技特派員225人,取得效果后,又陸續下派了科技特派員7901人次、村支書五批2346人次、流通助理303名、金融助理257名和龍頭企業助理138名,幫助農民破解農產品賣難、龍頭帶動、金融注入、基層組織建設等問題。南平一方面以“五支隊伍”為載體,各級各部門都進入支農扶農領域,一起推動農村發展;另一方面,堅持外力注入與內力生成相結合,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農村基層,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保證。
李川表示,南平機制實施以來,農村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從1999年至2012年,南平市農林牧副漁總產值年均增長5.3%(全省為3.8%),農民人均純收人年均增長9.3%(全省為9.1%),增產增收的幅度連續多年處在全省前列。同時,南平市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2112個,成員總數達11.55萬戶,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規模經營得到發展,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48.13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6.8%。
“南平機制”的探索實踐,不僅引起了各級領導、各個方面的關注。其創新農村工作新機制的做法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大力的推行。目前,全國已有31個省(市、區)的1039個縣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下派村支書制度在湖南、安徽、云南、四川、廣西等省份推行。(記者 胡美東)
實習編輯: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