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代表委員熱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放眼神州大地,一場轟轟烈烈的轉方式、調結構戰役正在全國鋪開。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是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話題。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指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既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福建的代表委員們在審議、討論中認為,十七屆五中全會以來,科學發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其成效逐步顯現。去年,福建全力實施“三化”并舉、“三群”聯動、三維項目對接,轉方式、調結構邁出新步伐,交出亮眼的答卷——
去年,福建省全省生產總值達17500億元,同比增長1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19億元,同比增長27.1%;
福建省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0年的12.1%,增長到17.5%,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8%;
福建省全省對接央企、民企、外企項目1779個、總投資2.5萬億元,大項目好項目加快集聚。
……
2012,是“十二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福建如何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從實際出發,更好地將“穩中求進”與“好中求快”相結合,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代表委員們紛紛進諍言、獻良策——
以結構調整促升級
產業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一環,而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
全國人大代表王晶在發言中表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物聯網再次被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令人振奮。我們要加大對實體經濟和物聯網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扶持。同時,只有掌握新一代核心技術,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話語權,讓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
農業是國之基礎,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是整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方面。
全國政協委員黃維禮認為,農業發展方式不僅受到資源和環境的嚴重制約,而且面臨著效益低和生產者增收困難、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實現穩增長的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李新炎建議,必須有積極可行的支持措施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引導民間金融回歸理性發展,引導游資熱錢回歸實業,引導民間浮躁的情緒回歸到實業掙穩錢,避免實體經濟空心化。
向科技創新要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路在于科技創新。
長年從事科技工作的杜民代表在審議報告時說,目前,福建省86%的研發投入由企業完成,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要繼續通過政策引導,扶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重要途徑是技術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高曉明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擴大技改專項資金規模,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這給予傳統產業企業極大信心。他建議,政府應盡早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和實施方案,幫助傳統制造業進行技改升級,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換代。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企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
福建是民營經濟的重要發源地。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就業再就業、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許連捷認為,民營企業要在深化結構調整中主動轉型升級,通過產品的創新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不斷拓展新的市場領域。只有這樣,企業才有更大發展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丁世忠表示,去年,福建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企業家們都備受鼓舞。希望政府出臺更具體的實施措施,支持民營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壯大民族品牌,實現二次創業的新跨越。
“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場‘硬仗’中,福建轉得早、轉得快、更轉得好!”代表委員們說,下一步,將繼續認真落實中央的部署要求,結合福建實際,準確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攻堅克難,奮力前行,努力實現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發展。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福建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