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申博時所遇難題
要讓中國形象更鮮活更有意義
早在贏得世博會主辦權的那天,周漢民就曾說過,這將開啟“再塑”中國形象的旅程。如今上海世博會進入最后兩月的倒計時運行,這番“再塑”之旅是否正在一步步地向著那個既定的目標實現?
從2001年任中國駐國際展覽局代表開始,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拉開大幕,周漢民的世博經歷已經有9個年頭。而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中國當時申辦世博會的背后故事。周漢民說,當時的申博背景是北京已經贏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于是國際社會有一個普遍疑問:“為什么要讓中國‘好事成雙’?”要想贏得辦博權,就必須直面這一問題。
“把世博會帶回中國就是把世界帶回中國,世博會不僅可以讓中國人看到世界,更可以讓整個世界認真地看看中國。”周漢民表示,中國擁有5000年源遠流長的文化,不少國人可能會形成一個既定印象,認為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應該無人不知。但事實上,不少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既定印象會和龍、燈籠、京劇等程式化的符號掛鉤。如何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歷練和象征完整地、淺顯地、深入人心地展現出來,也是“再塑”時必須要思考的,而世博會恰恰是最好的契機。
對于中國形象“再塑”,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輝煌不得不書,而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也當然要得到反映。之所以開啟“再塑”中國形象的過程,并不是想將一些既定形象推倒重來,而是通過世博會的努力,讓中國的形象更加鮮活、更加有象征意義。
“184天,環顧世博園,看到的是東道主不遺余力地把我們能做到的最好的奉獻給世界。當然,這并不代表沒有問題、沒有缺陷、沒有瑕疵。但我們有勇氣、有努力、有措施,我們會一直堅持到10月31日子夜。”周漢民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