耷拉邊長城僅千米長,落差卻達200余米,圖為此段長城盡頭的“獨眼樓”。
最大建筑竟用來陳列記功碑——
功勞簿上為何沒有戚繼光?
從耷拉邊往西不遠,過“三岔邊”,當地人又稱“鉆過”,即進入旺泉峪長城段。
此段長城的一座敵樓里,有一塊御史碑,保存完好,碑刻為楷書陰文。碑文記載了修建此樓和附近長城設施的主要官員和經辦人員名錄。從碑文落款“萬歷八年孟冬吉旦立”可知,萬歷八年即公元1580年,孟冬指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歷十月,吉旦即農歷每月初一。由此推算,此碑立于1580年11月7日,迄今已有431年歷史。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認定,此碑系整飭薊州邊備,巡撫順天府所立的記功碑。
御史碑原來安放在旺泉峪長城段海拔最高、建筑規模最大的“御史樓”里,現被挪到200米外的一座敵樓中。附近村民介紹,前幾年興建景區,旅游區老板曾想把石碑弄走,后經村民舉報,在文物部門的干預下,石碑運到此座敵樓中就此作罷,一直擺放至今。
御史碑原來所在的位置“御史樓”海拔752米,為本段長城最高,建筑規模也最大。原樓二層,上層有一棟坐北朝南的瓦房和一個小院,現已垮塌,遺留的院墻和房墻基本完整。
一座最高大的建筑竟用來陳列記功碑,人們不禁要問:這本功勞簿該有多長?
實際上,記功碑上僅有286字,涉及人員共23人,其中官員15人。官職最大的叫梁夢龍,身兼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職務。薊遼總督下轄3個巡撫:順天巡撫、保定巡撫、遼東巡撫。
應當說,梁夢龍之前的三位薊遼總督譚綸、劉應節、楊兆,面對北部軍事威脅均主張守的戰略,“而守之所最先者,一為修臺,一為修墻”。在多年的持續努力下,到萬歷九年梁夢龍回到朝廷任職兵部尚書時,共修成薊鎮邊墻5363丈(約合18千米左右),敵臺101座,鏟削偏坡587丈(約合2千米左右)。梁夢龍評價說,“二千里間處處設險,工力之鉅,殆漢、唐以來未有者”。梁夢龍因修筑長城有功被加封太子少保,蔭子至錦衣衛百戶世襲。崇禎末年,梁夢龍又被追謚“貞敏”。
在當地村民的歷史記憶中,不斷出現名將戚繼光的各種長城故事。實際上,在此前一兩年竣工的密云司馬臺長城的碑文上,都出現了戚繼光的名字。那么,這塊碑文為何沒有戚繼光?羅哲文先生的認定結論是,通過御史碑碑文可以看出,當時的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的官員名叫張夢鯉,是戚繼光的兒女親家。
有專家認為,在遼寧、河北發現的多處記功碑上,出現了譚綸、劉應節、王象乾等多位官員的名字,戚繼光也多次出現在其中。但戚繼光是否參與“北京結”建設,目前沒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