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句名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其中可見古代文人對于犀角通靈的寄寓。如今,人們對于犀角象牙等特殊材質雕刻的藝術品的喜愛早已模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3月29日,英國A & J Speelman家族藏犀角象牙珍品雕刻特展在保利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六十余件出自中國巧匠、后又漂洋過海的文玩清供,向人們展示了中國藝術精品超越國界的獨特魅力。
此次展出的A & J Speelman藏犀角象牙雕刻作品,其形制多變、題材迥異、精彩紛呈,充分展現了明清時期犀角象牙雕刻的神工妙技。數十件角雕展品除卻犀角外,亦有以牛角或玳瑁為材者,各個不同,獨具風采,且涉及題材頗為豐富,向世人展現了犀角等雕刻技藝的博大精深。諸如人物題材中的仙人泛槎、童子嬰戲、文人雅士、劉海戲蟾、壽星觀音;自然主題的玉蘭荷葉、梅花癭木、靈芝花果、海水八怪、雄鷹仙鹿;還有古風題材的獸面紋,工簡意深的素身杯和頗具意味的齋戒牌等等。
而最引人關注的便是一例體量頗巨的明代犀角雕百子圖杯。此器精工細雕,敞口斂足,自然的弧度盡展犀角之原美,通體采用深淺浮雕、鏤雕技法雕刻出“百子嬉戲圖”,眾小兒在山林幽壑間嬉鬧追逐,其憨狀可掬,神情栩栩如生,此題材寄寓了人們對百子千孫的愿望,更體現了儒家詩禮傳家的傳統思想。
而在象牙收藏中也不乏立意精巧,工藝精湛之作。明象牙雕文官立像,隨形圓雕人物著公服冠帶,雙手攏袖持笏,面相豐圓,神態莊重。雕刻磨制技法極其嫻熟,衣褶處理自然,流轉飄逸,有無風自動之感。通體棕黃色,有熏染之痕,是明代供奉之造像,代表了當時牙雕藝術的典范。清中期象牙雕五蝠洗,構思巧妙,圓雕一蝙蝠為浣筆之器,洗中以圓雕兼浮雕為四只蝙蝠翩翩而飛,寓動于靜。略帶髹漆。其造型別致,寓意吉祥,雕工純熟,意態生動,實為文房陳設佳器。
據專家介紹,象牙制品歷史悠久,可上溯至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而早在商周、漢朝時期,犀角已是進貢皇帝的寶物,明朝時更是將其列為珍寶類藝術品,甚至被統治者用作等級制度的象征。近些年隨著犀牛被列為世界珍稀保護野生動物,犀角制品日益稀缺,加之收藏作為人們的一種高雅的消遣和投資理財活動已日趨普遍,業余收藏愛好者數量不斷擴大,其收藏的品種和門類也在不斷增多,包括角雕在內的一些過去十分難得一見的高貴工藝美術品,現在終于有人敢于問津,故而愈顯犀角雕刻藝術的瑰麗之妍。
此次特意從英國前來參加此次展覽的Jules Speelman是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從父親那里接觸來自東方的藝術品。他從中國瓷器開始入門,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包括漆器、琺瑯器、陶俑、犀角象牙雕刻在內的中國藝術精品。他向中國日報記者表示,盡管在印度、日本等國家也有象牙犀角雕刻的工藝,但是中國的此類藝術品還是傳達出了最為傳統的意味和代表了最高的藝術水準。
此次展覽將一直持續到4月18日。
來源:中國日報北京版 秦仲維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