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練《雷雨》。記者 吳鏑攝
“周萍明天就要離開家了,應該是懷著一種激情很想好好抱一抱戀人四鳳,但又怕被老爺太太看到。你要把周萍那種又緊張又壓抑不住的激情演出來……”昨天(17日),石景山區楊莊中區居委會的活動室,八角劇社導演李玉山和劇社演員仔細地揣摩著角色。臺上的演員不停地點頭,臺下的觀眾也在忙碌地拿小本記著導演的話。
八角劇社幾天前剛剛在朝陽區“9劇場”舉辦的“非非演出季”第四季初試牛刀,表演了經典話劇《雷雨》第二幕,現在他們又聚在一起仔細研究表演中的得失。
八角劇社可以說是北京壽命最長的業余劇社之一。2000年,山西省話劇院退休演員李玉山回到家鄉北京,一輩子心系舞臺的他,退休也不愿與舞臺告別,就成立了石景山文化館話劇團(八角劇社前身),還邀請好友、著名演員李丁做藝術顧問。
這個小小的劇社像磁石一樣吸引了不少話劇愛好者,成立以來先后有300多名成員。目前劇社有固定隊員50多人,與京城其他劇社成員都是年輕學生、白領不同,現在八角劇社的成員以中老年人為主。其中,年齡最大的65歲,最小的20多歲,他們有的來自房山、昌平等遠郊區縣,也有來自內蒙古、陜西、山東等地的“北漂”。
家住房山的劉夏青在劇社算是元老了,每次劇社活動,他都要乘坐近兩個小時的公交車,有時晚上到家已近午夜了。“劇社的活動不僅充實了我的生活,還讓我的家庭也充滿了笑聲,不管回家多晚,老伴兒都等著給我熱飯。”說這話時,老劉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雖然經常沒有固定場地,但每周四、周六他們都盡可能地堅持排練。劇社成員尤其難忘去年8月,那是北京最熱的時候,也是《雷雨》排練開始的時候。大家先是擠在李玉山家那間20平方米的客廳里,兩臺電扇、一個空調,還是驅趕不了酷熱。李玉山說:“大家像打游擊一樣,今天約在公園里,明天約在樹蔭下,背詞、對詞,再加上年齡層次、文化水平、社會背景參差不齊,對劇本的理解也不同,每次排練都特別費勁。”
但付出的辛苦沒有白費,在“9劇場”演出時,觀眾熱情的掌聲一次次響起。
目前,劇社并沒有固定的資金來源,成員們全都憑著一股對戲劇的熱愛堅持著他們的選擇。這次排演《雷雨》就是大家自己籌了5000多元,舞臺上的道具也是各有出處,屏風是附近酒店租來的,沙發是演出現場借來的,茶幾、茶具、小古董、小擺設等等都是隊員們誰家有合適的就拿來。為了節省經費,演員的服裝也都是他們自己做的。“我們自己買最便宜的布料,自己裁剪制作,這可是絕對的原創。”李玉山笑著說。
鐘情于話劇藝術的李玉山帶著這樣一群并不專業但卻癡迷于話劇藝術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耕耘于話劇舞臺上。劇社成立10載,先后排練了《難舍》、《一碗面條》等30余部話劇劇作和話劇小品,為軍營、社區等義務演出50多場,短劇《辦公室風波》還被北京市政法系統選作宣傳教材。《難舍》獲得了文化部主辦的“群星獎”大賽金獎。“在這個劇社中,我不僅延續著我鐘愛的表演事業,更是從中得到了充實和愉悅。” 李玉山說。
參加完“非非演出季”的演出,李玉山和他的劇社有了新的想法,“我們要嘗試著走出去,要讓來這里學習的人沒有后顧之憂,讓我們的劇社穩步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