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正在拆封點驗用于“清代日壇祭日典儀”的仿古樂器/方非
已中斷百余年的日壇祭日活動,將于今年春分日正式恢復。3月20日和21日,朝陽區將于日壇公園推出兩場復原清代日壇祭日典儀表演。主辦方介紹,恢復典儀不是為獵奇,而是為了讓市民感受一次真人秀版的禮儀文化講座。為此,典儀全過程包括祭祀各個步驟、儀式內涵、祭器看點、日壇各個建筑用途以及祭拜者分工等都將現場進行詳細講解。
整個祭祀典儀將持續1個小時左右,根據清乾隆年間文獻記載,分成鹵簿儀仗、樂舞和祭壇禮儀三個部分。昨天,樂舞部分首次進行了合練。
如果是第一次聽祭祀音樂,很多人會覺得緩慢、莊重、單調。據介紹,祭日的音樂是雅樂,它又稱“八音樂”,指的是用金、石、絲、竹、土、木、匏、革等八種材料制成的16種樂器所演奏的音樂。在這些樂器中,除了編鐘、笛、簫等少數幾種平常能見到,其他的無論形狀還是名字都很奇特。
負責典儀樂曲演奏的是一支由朝陽區居民組成的民樂隊,很多樂器他們也是第一次看到,更別提演奏了。“你看這個,外表看上去就是個木頭老虎模型,好像玩具一樣。只是老虎的背上有槽,里面排滿木片,刮和敲這些木片就可以演奏。這個樂器叫‘敔’(音、雨),是在終止演奏時用的。”樂隊的負責人王援朝說,雖然是第一次接觸這些樂器,但大家一上手就能演奏。這是因為雅樂的曲調缺少變化,一字一音,演奏簡單。典儀現場,還將有10名演唱者。他們的歌唱也要盡量保持人聲的自然狀態,沒有超高音也沒有超低音。至于舞蹈,第一次看時更覺得很難用“舞”來形容。64位舞者的動作非常緩慢,與其說是舞,不如說是造型。
鹵簿儀仗部分的表演,看點在服裝和道具上。鹵簿就是護佑皇族走向祭壇的儀仗隊,此次鹵簿隊伍有上百人。為了能讓觀眾領略儀仗隊的風采,主辦方特地讓本來只在圓壇外伺候的這支隊伍改變路線,走入圓壇繞場一周,好讓觀眾邊看邊聽講解,知道上百桿各色旌旗和傘蓋到底代表什么含義。
雖然在祭壇禮儀部分,只有7位朝陽區居民可以站在祭壇上扮演皇帝、陪祀官等,但現場所有觀眾都將成為祭祀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看客。此次活動的策劃人、朝陽區文化館館長徐偉介紹,為了讓人們能在參與祭日的過程中感受一次文明的洗禮,祭祀時會要求所有觀眾共同表達對太陽的崇敬。
鏈接
四壇廟歷時20年全部恢復祭祀
古時曾有“皇帝視天地為父母,視日月為兄弟”的說法,歷代帝王都對祭祀天地日月極為重視。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明清皇家祭祀的場所。
早在1990年,地壇就在文物專家的指導下根據史料復原出仿清祭地表演,在春節廟會期間舉行。2002年,天壇也在春節期間復原出清代的祭天儀仗表演,兩年后又恢復祭天樂舞表演。2010年,月壇于中秋節前夕復原了中秋祭月樂舞表演。至此,只差日壇的祭日仍待復原了。其實,恢復祭日典儀是朝陽區文化部門20年前就有的夢想。當時,朝陽區文化館曾做了大量史料搜集和基礎研究工作。去年6月,伴著中華傳統文化日益復蘇的東風,恢復祭日典儀再次提上議程。該區文化館遍尋全國資源,從祭祀音樂、舞蹈、禮儀表演到服裝、樂器、道具制作等都最大限度仿照了清乾隆年間文獻的記載,可以說非常地道。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