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社火是春節期間、廟會等民間的自演自娛活動,陜北民間在春節、廟會或其余喜慶之日的民間歌舞活動統稱為耍社火,社火活動中唱的曲調稱為社火小調。當地民眾在祭祀,祈求平安。趙鵬飛/東方IC |
2014年4月4日報道:陜北社火是春節期間、廟會等民間的自演自娛活動,陜北民間在春節、廟會或其余喜慶之日的民間歌舞活動統稱為耍社火,社火活動中唱的曲調稱為社火小調。社火品種有陜北秧歌、轉九曲、唱大戲、跑旱船、沿門子、耍獅子、玩龍燈、跑驢、鑼鼓、高蹺等。陜北一般不叫“社火”,叫“鬧秧歌”、“鬧紅火”。
它來源于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
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產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