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的源頭究竟是什么?2013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帶領課題組,完成了《北京地區PM2.5化學組成及源解析季節變化》的研究,并公布了“北京霧霾6大貢獻源”。但日前,環境保護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回應:“老實說,中科院結果是怎么出來的,我們并不清楚。我們也說不清楚霧霾的產生到底有哪些貢獻源。”
化石燃料是主要來源
研究人員發現,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二次無機氣溶膠(指在大氣中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可造成大氣污染的硫化物和氮化物)、工業污染、燃煤、土壤塵、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依次占比為26%、25%、18%、15%、12%、4%。如果將二次無機氣溶膠、工業污染和燃煤合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就成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來源。
研究同時顯示,季節對霧霾成因有影響。1.春天沙塵天氣影響大,秋冬以建筑工地的浮塵和街道的再懸浮塵為主;2.燃煤源在冬季貢獻最大,生物質燃燒源春秋季貢獻多,冬夏季較低;3.工業污染源貢獻在夏秋季節較大;4.硫酸鹽、硝酸鹽等組成的二次無機氣溶膠在夏季和春季的貢獻最大。
周邊地區也會對北京大氣環境產生影響。研究表明,來自北京南部的氣流常攜帶較高濃度的二次無機氣溶膠和含碳氣溶膠;西北向的氣團則含有較多的土壤塵和含碳氣溶膠。研究人員指出,北京周邊省份快速發展的工業生產會帶來跨境污染,因此,治理北京本地空氣污染,不僅需要改善能源結構,還需要區域聯合防治。
限制汽車尾氣見效最快
研究被質疑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汽車尾氣污染上。排名靠后,占比不到4%的結論,與此前多家研究機構的觀點大相徑庭。
國家機動車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顏梓清曾表示,目前影響北京空氣質量最主要的是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重點在于削減機動車污染量,控制機動車排放總量。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韓應健也認為,霧霾的發生與機動車尾氣排放密切相關。
面對爭議,上海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成天濤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中科院的研究是一種定性判斷,有指導意義,但真實情況是否如此很難說,需更確切的監測。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及重點實驗室教授蔡旭暉也認為,新研究有一套嚴謹的方法,能從直觀上反映一些問題,但與現實可能存在偏差。
不過成天濤認為,雖然目前污染源還不能確定,控制飛速增長、污染貢獻越來越大的機動車尾氣排放,仍有重要意義。“目前,這是最直接,見效最快,最好控制的辦法。”
蔡旭暉補充說,一旦確認汽車尾氣排放不是主要污染來源,政策就要做出一些調整,因為治污必須抓住主要問題。單純地限制機動車的確有效,但效果可能不大,還很局限。我們應該注重高耗能、低產能產業的技術轉型,多管齊下,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官方結果今年出臺
盡管中科院的研究數據來自北京,但成天濤認為,這也反映出我國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二次無機氣溶膠、工業污染、燃煤等因素同樣存在,只不過所占比例會有差別;北方塵土多些,南方相對少些等。
針對全國空氣污染問題,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曾明確要求,“加強灰霾、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監測預警等研究,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不過,就在日前,環保部召開《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啟動會,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指出,底數不清、機理不明、技術不足是制約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頸之一。
朱建平進一步解釋說:“做霧霾的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時間的監測,獲取大量的監測信息,要做大量的源分析,還要有一定的研究模型。選哪些監測點也非常重要。”
蔡旭暉則認為,只要政府下大力氣,就是可以做成的,但不能過于匆忙,需要長期監測。據朱建平透露,環保部對霧霾來源的研究相當重視,明確要求2014年6月底前,北京、天津、石家莊要給出源解析的初步結果。2014年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將完成源解析的初步工作。▲
原標題:北京霧霾六大來源引爭議(熱點聚焦)
原文鏈接: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107/c1007-2404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