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兩側白墻上分別彩繪著下山猛虎與出海蛟龍的墓園大門,門楣上是李根源先生題寫的“國殤墓園”四個大字,字跡蒼勁有力。 |
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來到了美麗的極邊福地“騰沖”。來之前聽得更多的是騰沖火山、溫泉、北海濕地、古鎮,沒想到還有這么一處莊嚴震撼的所在,不禁喟嘆自己的孤陋寡聞。
國殤墓園位于中國云南省西部的騰沖縣城西南1公里處的疊水河畔、來鳳山北麓,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沖戰斗中陣亡將士而建的墓園,目前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
走近兩側白墻上分別彩繪著下山猛虎與出海蛟龍的墓園大門,門楣上是李根源先生題寫的“國殤墓園”四個大字,字跡蒼勁有力。
走進國殤墓園的主體建筑忠烈祠,臺前正中刻“碧血千秋”四個大字。忠烈祠具有古代祠廟建筑的風格,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四周設回廊。祠堂中央高懸孫中山先生的畫像及“總理遺囑”。兩側墻壁上鑲嵌抗日陣亡將士名錄碑七十六方,刻有九千烈士的姓名。兩側的廂房陳列著反映當時戰況的照片。
在當地人稱之為小團坡的山丘上,在一棵棵參天大樹的綠蔭庇佑下,遍布密密麻麻的青石墓碑,高不過尺,一截截斑駁的石碑已生滿蒼苔,有的還開裂缺失。這座占地5.3公頃的墓園正是為了紀念在此次戰役中犧牲的將士。它建成于1945年,距今已有68年的歷史。進入國殤園迎面而來的是凄涼和震撼,還有由心底發出的敬意。烈士冢呈八字形縱列于來鳳山的緩坡上,碑上刻著3168名陣亡將士的姓名、籍貫、軍銜、職務。國殤園中的莊嚴或許正來自于這種對每—位將士的不離不棄。
紀念塔建在坡頂,高入云表,塔身為矩形,上刻有國民政府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題書:“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轉身四顧,—塊塊陣亡將士的墓碑布滿了山坡,簇擁著這塊紀念碑。在歷史面前,置身此處,抬頭望向主塔,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戰場上,三次可以稱為“玉碎”(意為全軍覆沒)之戰的戰役,騰越戰役就是其中的一場。1944年9月14日,經過42天的“焦土”之戰,日本守軍第148聯隊約3000人除3名軍官、52名士兵被俘外全部被擊斃。中國軍隊在兩個多月的慘烈戰斗中傷亡達萬余人。
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慘烈的一頁。為了切斷當時國際援華物資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日本法西斯從東南亞反抄中國的大后方,企圖攻占云南、威脅重慶,迫使中國就范。1942年5月,日寇的鐵蹄踏上了滇西的土地,騰沖就此淪陷。5月5日,中國軍隊及時炸毀了怒江上的惠通橋,才將沿滇緬公路進犯的日軍阻擊在了怒江西岸,從此兩軍在怒江東西兩岸對峙長達兩年之久。
1944年5月,為策應中、英、印聯軍對緬北日軍的反攻,重新打通滇緬公路,收復怒江以西的失地,據守怒江東岸的中國遠征軍發動了滇西反攻戰役。1944年5月,遠征軍便以二十集團軍6個師的兵力實施騰沖反攻戰。騰沖城是滇西最堅固的城池,兼有來鳳山作為屏障,兩地互為依托。日軍經過兩年多的據守,在兩地筑有堅固工事及堡壘群,準備了充足的糧彈。據統計,從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20集團軍強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騰沖城,歷時127天,所歷大小戰役達40余次,斃敵6000余名,國軍第二十集團軍共陣亡9168人,最終收復了騰沖,使騰沖成為滇西最早光復的縣城。
騰沖抗戰勝利后,為了永遠記住為國捐軀的遠征軍官兵,在民國元老李根源、抗日縣長張問德的倡導下,騰沖人民節衣縮食,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建造了紀念二十集團軍收復騰沖陣亡將士的國殤墓園和一九八師紀念碑。以讓逝者安息,以此警示后人,勿忘國恥。
當天晚上看了一場大型歌舞劇《夢幻騰沖》,其中有一章講到滇緬戰役的時候,炮火沖天,血色遍地,情景極其慘烈。中國遠征軍們毫不退縮,一個個前赴后繼,直到最后一個倒下。這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幕看得我們熱淚盈眶,不能自已。
讓我們共同祈愿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亡靈安息,青山不老,日月同輝,英烈不朽,浩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