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龍溪鄉聯合村,余清蘭在新房里刺羌繡。震后新生活讓她找到了新希望。
中山援建的漩口醫院工地,工人們挑燈夜戰。
2008年8月7日,距地震不足三月,廣東工作組進駐汶川對口援建。兩年間,82億元重建資金,702個項目,80%資金用于民生。兩年后,隨處可見的建筑工地、運貨卡車逐漸不見蹤影,一切歸于平靜,人們忙碌于街頭巷尾,他們的生活已經劇變。
兩年間,震后再婚家庭逐漸融洽,失去孩子的母親選擇堅強,再次孕育新的生命。兩年后,再孕寶寶逐漸長大,他們承載著汶川新希望。迎接他們的,除了嶄新的道路、房屋和校園,還有業已翻頁的記憶———被遺忘的傷痛,日漸紅火的日子和充滿希望的明天。
紅火第一次喝上自來水
深秋的汶川,午后陽光慵懶掃進窗戶。余清蘭悠閑靠著沙發,一針一針繡著羌族刺繡。
去年,她搬進了兩層的紅磚屋,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洗衣機,還打算搞“農家樂”。“地震改變了我的生活”,余清蘭說。
余清蘭的丈夫在援建工地做工,一天收入120元。大兒子在縣城修車,小兒子今年讀高三,成績名列前茅。而她手中的刺繡,雖然花費了一個多月時間仍未完工,但一旦出售,至少能賣2000元,“夠全家人吃兩個月”。
兩年前的8月,廣東湛江援建組駐汶川龍溪鄉,公共設施建設得以“翻身”———工作組投資近4000萬元修建總里程48.09公里硬底化公路,進村的公路全鋪上水泥。同時,在保持主要旅游景點原有風貌基礎上,工作組將它們修葺一新。
旅游有了新內容,進村游客日漸增多。
地震后,援建組和當地政府全面規劃,精挑細選確定余清蘭現在的居住地,集中給房屋倒塌群眾重建新房。去年9月,余清蘭和其他100多戶人家一起,搬進新房。
在這里,她第一次喝上自來水。湛江援建工作組投入400多萬元,在7個村各修建一處飲水安全工程。
“廣東人走了30多公里找水源,再走30多公里架管子到村民家里”,余清蘭說,村民都知道那個地方有水,但路途遙遠且多是山路,“沒想到援建組的人硬是把管子拉了過來”?,F在,水龍頭一開,清澈的水嘩嘩直流。
援建組修建的鍋莊廣場,現在每天下午都擠滿了人,當地人自編自排節目,歡聲笑語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