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古宅看皮影 網媒記者感受關中民俗魅力
別具特色的明清古宅(中國臺灣網 李典典攝)
8日下午,參加“第五屆全國網絡媒體陜西行”活動的百余名記者來到位于南五臺山腳下恢弘壯觀的關中民居,精彩的華縣老腔及皮影表演讓來訪的記者拍手叫絕。
進入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映入眼簾的是雕工考究、神態各異的拴馬樁。關中民俗博物院院長王勇超告訴我們,拴馬樁也被稱為“地上兵馬俑”,在古代,它并不僅僅被用來拴馬,更多的是象征戶主的高貴身份以及鎮宅祈福。博物館內收藏的近8600多根拴馬樁中最吸引人之處是不到一尺見方的樁頭雕塑,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每一座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內容,或人或獸、或喜或悲。據介紹,中央美術學院金芝林教授就曾評價拴馬樁是陜西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品,也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成就。
說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最有特色的收藏,非“陜西四合院”莫屬,這些從原址原樣搬遷來的古香古色的古宅舊居引起了記者的極大興趣。20座明清老宅院,20座仿建院落錯落有致的排列,每個院子更是布局講究,風格不一,令人感覺仿佛穿越到古老的時空。
為了進一步加深對陜西民俗的認識,關中民俗博物院組織大家觀賞了一場華縣皮影和華陰老腔的演出。蒼涼厚重的華陰老腔、俏皮生動的皮影戲獲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中國青年網的記者表示,雖然對說唱的內容并不完全明白,老藝人們投入的演出以及原生態的表現依舊深深的打動她,讓她對這種古老的民族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喜愛。
據了解,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是由院長王勇超歷經20余年創辦,總投資5.8億元人民幣。坐落在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心帶、隋唐佛教圣地南五臺山腳下,東接翠華山,南擁五臺山,西鄰草堂寺,北瞰長安城,占地500畝,規劃建筑面積為10.8萬平方米。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漫長的籌備和建設期間,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已收集、搶救保護周、秦、漢、唐以來歷代的石雕、木雕、磚雕、關中古民居及人民生產、生活、習俗、風情等各類遺物和名人字畫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護了四十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各種地方戲曲、工藝作坊、禮儀、俗規,構成了民間藝術、關中民居、民俗風情、名人字畫四大系列共九個類別的藏品規模,成為我國民辦博物院中的一只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