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陜西歷史
陜西歷史悠久,早在11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灞河兩岸生息繁衍;西安城東的半坡遺址,展示著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大約五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帶領各自的部落,在陜西北部黃土高原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后稷開啟農耕文明,倉吉創造漢字,張騫發軔絲綢之路,司馬遷獨領傳記史書之風騷……無不標志著陜西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陜西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長達1180年。另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陜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這里領導中國革命13個春秋,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陜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里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圣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文明發祥】陜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實和狩獵鳥獸。1963年發現的“藍田猿人”,是全國發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約三四萬年前,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1953年發現的西安半坡村遺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農業發祥】陜西是我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里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采集果實。當時種植的谷物主要是粟。傳說中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陜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并向其他地區傳播。
【對外開放發祥】陜西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之一。大約在3000多年前,陜西長安就同許多國家有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古長安為起點的。從兩漢時期時,就以長安為中心,同南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文化發祥】陜西是遠古文化的搖籃之一。陜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陜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活動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等都記錄印證了博大精深的陜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平,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七大奇跡。
【自古帝王都】陜西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時代最長的省份。大約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紀左右,傳說夏部落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陜西活動過,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和發展作出
了豐功偉績。公元前21~前16世紀的夏朝時期,陜西就有褒國、扈國、駱國出現。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在陜西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個王朝先后在陜西建都,時間長達1100多年。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計11年。陜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
【革命圣地】近代的陜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從此,中共中央在陜北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圣地,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陜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與社會發展欣欣向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3600萬勤勞、勇敢、智慧的陜西兒女,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以昂揚的斗志,投身西部大開發,發揚光榮傳統,重振漢唐雄風,再鑄新世紀的歷史輝煌。
【陜秦三秦】陜西簡稱陜或秦。“陜”指陜陌,在今河南省陜縣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陜而治,陜以東,周公治之,陜以西,召公治之。此后,人們就把陜陌以西稱為陜西,簡稱“陜”。“秦”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轄區主要在這一帶。人們又稱陜西為“三秦”,一般是從陜西的地理特征分為關中、陜北、陜南三個自然區域來理解的。其實,“三秦”得名源于項羽分封諸侯,讓秦的三個降將分治秦之故地:章邯為雍王,領有咸陽以西;司馬欣為塞王,領有咸陽以東;董翳為翟王,領有陜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來源:中國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