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到2012年,每年三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和十一屆全國政協一年一次的大會,在北京如期召開——
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全國兩會集民智、繪藍圖,見證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探索,推動了中國科學發展不斷開拓新局面。
推動科學發展的窗口
翻開五年兩會重要文件,回眸五年兩會中心議題,一個個關鍵詞、一項項政策措施、一組組亮眼數據……交織在一起,清晰勾畫出五年間中國科學發展之路。
“2008年提出防過熱、防通脹,2009年要保增長,2010年著重處理好增速、結構和物價三者關系,2011年把穩物價作為調控首要任務,2012年強調穩中求進,將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
談到五年政府工作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軌跡,長期從事經濟研究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頗有心得:“就拿‘保增長’到‘穩增長’的變化來說,一字之差,體現了經濟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的轉變,背后是對經濟增速、物價、經濟結構的統籌考慮。”
“國際金融危機、汶川特大地震、物價上漲……這是極不平凡的幾年,中國經受了歷史罕見的挑戰和考驗。”全國人大代表呂新萍說,“新矛盾集中涌現,新問題亟待解決。最近5年的兩會,是探求科學發展之路的重要窗口。”
2008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從24.66萬億元增至47.16萬億元,幾乎翻了一番;財政收入從5.13萬億元增至10.37萬億元,翻了一番;進出口總額從2.17萬億美元增至3.64萬億美元,增長近七成……
翻開五年政府工作報告,一組組數據變化折射出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發展態勢:自2010年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實現“V”形反轉后,又積極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之路。
“今年GDP增速的目標是7.5%,雖然只降了0.5個百分點,但這個指標能下來,很不容易,意味深長,中國經濟將從速度型轉向質量型。”劉樹成委員說,“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