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中的溫情
同樣在2011年,社會溫情依然彌漫。
“冬天到了,山區孩子們和貧困群眾是否都穿暖了?”去年12月,騰訊微博里的一條廣播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僅僅是10天之后,150件棉衣、20雙鞋、150條圍巾、150雙襪子和100支鋼筆抵達貴州長槽小學。12月21日,來自浙江嘉興的5000多件冬衣運抵云南昭通市水富縣太平鄉的3所希望小學。這是在民間溫暖傳遞的“衣加衣”。
小悅悅事件,讓人們記住了那些冷漠的路人,也記住了救起小悅悅的拾荒阿婆——撿廢品的鐘點工陳賢妹,瘦小,不識字,不會講普通話,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農村老人。面對媒體追問為什么救人,她只是淡淡地回答:“總要有人去幫助。”
2011年春節后,鄧飛認識了來自貴州畢節黔西縣素樸小學的支教老師蔡加芹,閑聊時,蔡加芹說她的學生都沒有午餐。于是,鄧飛等500多位記者聯合中國福基會等發起的“免費午餐”公募計劃,倡議每天捐贈3元為貧困學童提供免費午餐。自2011年4月2日正式啟動以來,到賬善款超過2000萬,已撥款學校超過百所。
這是民間的力量,雖然這一年里,人們遭遇了信任的危機,但這并沒有阻擋人們去愛的動力,坎坷中,砥礪著這個國家的成長。
在公共事件面前,人們學習用理性思考,學習使用作為納稅人的權利,學習從宏觀敘事的背景下尋找微觀個體的位置。在這里,不只是圍觀,不只是意見領袖的侃侃而談,在這里,人們學習發現善與美,學習履行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
日子里的希望
淡漠了末世流言,沒有人愿意停下追求幸福的腳步。
今年要迎來3歲生日的小朋友九九,希望9月的時候能順利地進入一所幼兒園。他生在初夏,喜歡運動,沒事兒還會秀兩下球技,愛好讀書,唐詩誦讀已經功力不淺。爸爸希望九九一直能快快樂樂,即使進入幼兒園也有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時間。
發型師小張來北京5年了,一個月2000元的收入,日子雖說過得緊巴,但他還在為自己的理想打拼,想著自己十幾年后在北京有個屬于自己的房子,想著慢慢學習成為一名出色的職業發型師。
超市里,退休職工曲大媽說,希望今年的菜價、肉價能降一降。
2012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里,寫著日子里的希望。
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全面推行尿毒癥等8類大病保障,將肺癌等12類大病納入保障和救助試點范圍;今年年底前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增加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
這不是一首對數字的贊歌,但數字里又包含了我們太多的期許,我們無法去預測時間能帶給我們什么,而我們卻有理由在我們所擁有的時代里,追尋幸福,不休不止!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